外科

【實用】纖維性骨皮質缺損的影像學診斷

作者:佚名 來源:放射沙龍 日期:2015-04-10
導讀

         纖維性骨皮質缺損係局部骨膜化骨障礙,纖維組織增生或骨膜下纖維組織侵入皮質所致。

 

  纖維性骨皮質缺損係局部骨膜化骨障礙,纖維組織增生或骨膜下纖維組織侵入皮質所致。

  纖維性骨皮質缺損(fibrous cortical defect ,FCD)係局部骨膜化骨障礙,纖維組織增生或骨膜下纖維組織侵入皮質所致,最早於1941年由Sontag和Pyte發現,1955年由Caffey正式命名,該病並不少見,文獻報告,在10—30歲的的正常人群中約有30%可發生。大多可不經治療而自愈。但有時由於對該病認識不足,采用了不必要的手術治療,給患者造成痛苦。綜合應用X線、CT、MRI檢查,對該病作出正確診斷,避免誤診,是完全可能的。

  一、 病理:本病主要由堅韌的纖維組織所構成,其主要組織學成份是較密集的梭形成纖維細胞,排列成旋渦狀和束狀。細胞間有多少不等的膠原纖維,還可見較小的多核巨細胞和泡沫細胞。

  二、 臨床表現:

  1、 發病率和部位:兒童發病率可達30—40%.發病部分以股骨遠端最多見,占80%以上,其次為脛骨近端、股骨近端、肱骨近端、肋骨、腓骨和尺骨。絕大多數位於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內後側皮質。右側多於左側。

  2、 年齡和性別:本病好發於男性,男女之比為2.4—4:1,好發年齡為4—8歲,15歲以上青少年少見。

  3、 症狀和體征:一般無明顯症狀。少數有局部疼痛,多為間歇性鈍痛,於勞累後加重。局部可有輕微腫脹和壓痛,無關節活動受限。

  三、影像學表現:

  1、X線表現:病變單發或多發,可一骨多發,也可多骨多發。後者常具有對稱性,病灶可一處消失而另一處擴大,少數消退後又複出現。

  該病於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早期病灶多表現為皮質表層不規則骨缺損,邊緣模糊,與骺板相連或相隔數厘米,有的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並具有清楚的硬化邊緣。第二階段,病灶漸增大,移動至幹骺端並表現為多環狀,也具有清楚的硬化邊緣,病變呈地圖樣外觀,病變的長軸與長骨的縱軸一致,其內可有網狀間隔而呈多囊狀,偶有輕度膨脹,其內無鈣化。大多數纖維骨皮質缺損都會自行愈合,第三階段,開始出現愈合過程,表現密度增高。病變在骨幹一端開始向生長板一端進展,除發生病理性骨折,一般無骨膜反應增生。第四階段,缺損區逐漸縮小並出現明顯邊緣硬化,最後由密實的骨質充填。數年後密度逐漸降低,並可能恢複正常的骨結構和形態。

  2、CT:可明確在顯示病灶位於骨皮質。呈囊狀多囊狀或不規則狀的骨破壞區,呈凹向髓腔的杯口樣或蝶形缺損,內緣有硬化,表麵無骨殼,病灶內為均勻軟組織密度,無鈣化,無死骨、邊緣明確,無明顯膨脹性改變,少數病例鄰近可有輕度軟組織腫脹。在病變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硬化,在病變晚期出現明顯邊緣硬化,骨質充填。一般無骨膜反應、增生,CT對該病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

  3、MRI:病變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T1WI病灶呈均勻的不同強度高信號,從脂肪信號到肌肉信號不等,這主要是由於纖維結構伴有脂肪性泡沫細胞,T2WI上信號強度減低區域,相當於泡沫細胞內脂肪組織和基質細胞內的含鐵血黃素。周圍骨硬化,和纖維性骨性分隔,表現為光整低信號,病灶內因骨性間隔形成,而顯示為多囊性改變,囊內容物在T1WI和T2WI上信號隨病程進展而逐漸下降,均呈低信號。第三和第四階段由於病灶逐漸愈合,硬化MRI主要表現為低信號,愈合開始在病變的骨幹部分,表現為灶性愈合,隨著病程進展,表現為彌漫性低信號,靜脈注射GD—DTPA增強掃描,顯示病灶邊緣增強,提示外圍有充血區存在,病變中央部分並無強化,偶而可見輕度強化,是因輕度充血引起。晚期,病灶骨化,T1WI和T2WI均呈現均勻皮質樣低信號。

  四、鑒別診斷

  1、非骨化性纖維瘤:與纖維性皮質缺損關係密切,二者有相同的好發部位和相似的組織學表現。有的學者認為二者是一種病的不同階段,一般將小而無症狀並僅局限於骨皮質的病變,稱為纖維性骨皮質缺損,而把病灶大且有症狀,病變膨脹並侵入髓腔者,稱為非骨化性纖維瘤,多為單發,骨皮質缺損常為雙側對稱性發生,一般於14歲前自行消失,如不消失則可能成為非骨化性纖維瘤,CT和MRI檢查對判斷病變的範圍大小,是否侵入髓腔有重要意義。

  2、骨纖維結構不良:骨纖維結結構不良呈膨脹性囊狀密度減低區,邊緣硬化,骨皮質菲薄,外緣光滑,內緣稍毛糙,骨幹常增粗,增厚。CT掃描常可見囊樣區中有索條狀骨紋及斑點狀致密影,病變大部分位於髓腔內。MRI見囊樣病變區於T1WI呈低信號,於T2WI呈高信號,與纖維骨皮質缺損表現不同。

  3、多房性骨囊腫:多位於骨髓腔中央、呈中心性生長,膨脹性較纖維皮質缺損明顯,境界明確,病變密度較低,周圍硬化不明顯或有輕度邊緣硬化,MRI示骨囊腫呈均勻長T1長T2信號。

  4、幹骺端結核:常發生於幹骺端鬆質骨內,可跨越骺板,而FCD位於骨皮質內,病灶一般不跨越骺板。結核病灶內可有砂粒狀死骨,密度不均,其邊緣硬化範圍不一並逐漸稱行於周圍骨質內,而FCD無死骨,無鈣化,CT上較易於觀察區別。MRI顯示結核病灶為不均勻的長T1長T2信號與FCD不同。

  5、骨樣骨瘤:有的發生於幹骺皮質處應與FCD鑒別,但骨樣骨瘤局部疼痛於夜間明顯,薄層CT掃描可見瘤巢,瘤巢內常有鈣化,瘤巢周圍有廣泛骨硬化,易鑒別。

  6、鄰皮質軟骨瘤:局部骨皮質呈碟形凹陷,周圍伴骨質硬化,與FCD相似,但CT掃描可見其內有斑點狀鈣化,有軟組織腫塊形成,與FCD不同。

  總之,如能綜合X線、CT、MRI的表現,對與FCD有相似X線表現的各種病變,較易作出鑒別診斷。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