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時代的合作與共贏 ——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曾木聖教授

作者:曾木聖 期刊:2015年-11月(59期)

曾木聖 教授

今年2月至今 ,曾木聖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NatCommun)、《美國國家科學院 院刊》(ProcNatl Acad Sci U S A,PNAS)及《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雜誌》(JNatl Cancer Inst,JNCI)發表了一係列關於 EB 病毒與鼻咽癌的研究,為鼻咽癌預防和幹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曾教授在專訪中詳細闡述了研究的來龍去脈及其對於臨床實踐的價值;同時,作為基礎研究領域的代表,曾教授還與記者分享了他眼中的 “精準醫學”。

首建 EBV 高效感染模型,打開鼻咽癌幹預研究突破口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於 1964年由英國病毒學家 AnthonyEpstein 在淋巴瘤細胞中通過電鏡觀察發現 , 是被鑒定的第一個人類腫瘤病毒。然而,由於長期以來缺乏體外高效感染 EBV 的上皮細胞模型,上皮細胞的受體一直未被分離鑒定。曾木聖教授研究團隊與哈佛大學、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 香港大學等合作研究發現,正常的鼻咽細胞和鼻咽癌細胞都不能被 EBV 感染, 而癌基因 Bmi-1 誘導的永生化細胞可模擬人體鼻咽癌前病變的狀態, 在特殊培養方式下能被 EBV 高效感染,從而建立了一個全新的 EBV 高效感染上皮細胞的模型。基於此, 研究者繼而鑒定NMHC-IIA 及 NRP-1 是 EBV 感染鼻咽上皮細胞的關鍵因子, 阻斷 NMHC-IIA 及NRP-1 的功能能夠顯著降低 EBV 感染鼻咽上皮細胞的效率。

鼻咽癌患者血液可以檢測到升高的EBV 抗體及 EBV DNA, 外周血 EBV DNA定量、 臨床分期及 hs-CRP、 LDH、 HGB 等血液檢測指標通常用來作為預測鼻咽癌患者複發的危險因素, 但是缺乏一個綜合考慮以上各個因素的預後模型。曾教授團隊與麥海強教授及曾益新院士團隊合作, 在綜合分析 6400 多例鼻咽癌各種預後因素的基礎上, 建立了基於 EBV 定量 結 合 多 種 因 素 的 預 後 列 線 圖(nomogram)模型。

被問及該研究的臨床積極意義時,曾教授指出,“目前, EBV 感染與鼻咽癌發病的關係雖然已經被普遍認可, 但缺乏有效的預防和幹預措施。因此, 我們首次建立的體外 EBV 高效模型對於解決 EBV 感染鼻咽細胞的科學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EBV 受體的鑒定成為早日實現鼻咽癌預防性疫苗的研發、藥 物 幹 預 的 突 破 口 。 此 外 , 基 於 EBVDNA 定量的 nomogram 預後模型, 提高了鼻咽癌預後的準確性, 有助於鼻咽癌精準治療方案的製定。”

有機協作,各司其職,共推精準醫學發展

精準醫學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有人認為精準醫療就是基於基因檢測開展的治療, 有人則認為利用當前所能提供的各種精確方法來進行診斷和治療即為精準醫療。曾教授認為, 基因測序的手段無疑是精準醫療最為主要的基礎, 但其他精確的檢測方法包括分子影像、 腫瘤微環境細胞的檢測和分類等都有助於精準治療的實現。

談到臨床研究與轉化研究在當前形勢下應如何各司其職時, 曾教授分享了他的體會,“在‘精準醫學’ 的大背景下, 臨床研究與轉化研究變得如此的靠近, 融合也更加緊密。臨床醫生需要密切關注和及時應用轉化研究的成果, 而醫學基礎研究者的切入點則是要更加重視患者診治中的實際問題, 通過組建臨床醫生與基礎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的有機協作組可以助推腫瘤精準醫學的發展, 更好地服務於患者, 提高惡性腫瘤的治愈率。”精選報告, 增設會場, 本次會議看點多多本次會議邀請的國際國內著名專家多、 聲望高、 影響大, 每一位專家的報告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 因而處處都有精彩。其中, 主會場邀請到國內外多位院士或院士候選人演講, 涉及的主題包括基礎研究、 轉化研究以及臨床研究等領域的前期進展。此外, 本屆會議共設 12個主題分會場, 是曆年來數量最多的一次, 而且首次設立精準醫學分會場。尤其重要的是,會議還邀請到《自然遺傳學》(Nat Genet)、《癌細胞 》 (Cancer Cell) 、《 癌 症 發 生 》(Carcinogenesis)、《癌症》(Chin J Cancer)等著名雜誌主編或高級編輯來介紹高影響因子論文的審稿和發表要求, 希望有助於中國腫瘤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能夠在更多有影響力的國際期刊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