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歐美老年男性中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近年來在中國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大量數據表明,前列腺癌好發於中老年人,患者平均發病年齡在65歲以上。這裏小編整理了近期關於前列腺癌的重要研究一覽,與大家分享學習。
前列腺癌是歐美老年男性中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近年來在中國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大量數據表明,前列腺癌好發於中老年人,患者平均發病年齡在65歲以上。這裏小編整理了近期關於前列腺癌的重要研究一覽,與大家分享學習。
【1】NEJM:抗雄激素聯合放療顯著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
近期,權威雜誌NEJM進行了一項研究。此項研究為1998年至2003年進行的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研究者們分配了760例經過淋巴結切除術的前列腺切除術的患者,病理分期為T2期(限於前列腺但具有陽性手術邊緣)或T3(組織學延伸超過前列腺囊),沒有淋巴結轉移,PSA水平為0.2-4.0ng / ml。
此項研究結果顯示:存活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13年。比卡魯胺組的12年總體生存率為76.3%,而安慰劑組為71.3%(死亡風險比為0.77; 95%置信區間為0.59-0.99; P = 0.04)。
通過中心評價評估的前列腺癌死亡的12年發生率在比卡魯胺組中為5.8%,而安慰劑組為13.4%(P <0.001)。比卡魯胺組12年轉移性前列腺癌的累積發生率為14.5%,而安慰劑組為23.0%(P = 0.005)。與放射治療相關的晚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在兩組中相似。在比卡魯胺組中69.7%的患者中發生男性乳房發育症,而在安慰劑組中為10.9%(P <0.001)。
此項研究結論為:與放射治療+安慰劑相比,每日予以比卡魯胺進行24個月的抗雄激素治療及聯合放射治療的患者,其長期總生存率更高,轉移性前列腺癌的發生率更低,並且因前列腺癌的死亡發生率更低。
【2】Nature:揭示出局限性前列腺癌基因指紋
高達30%的潛在可治愈的局限性前列腺癌(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男性患者在接受放療或外科手術移除後患上發生擴散的侵襲性疾病。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了解釋這種現象的基因指紋。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1月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ic hallmarks of localized, non-indolent prostate cancer”。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Bristow博士、論文共同通信作者Paul Boutros博士、論文第一作者Michael Fraser博士和來自加拿大魁北克市拉瓦爾大學的合作者們分析了500名患有局限性非遺傳性前列腺癌的加拿大男性病人的腫瘤樣品。在一項相關的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13671)中,Bristow博士和Boutros博士破解了在男性罕見地遺傳了影響修複細胞中DNA損傷的BRCA2基因突變的情形下,BRCA-2遺傳性前列腺癌如何變得致命性。
Bristow博士和Boutros博士共同領導加拿大前列腺癌基因組網絡(Canadian Prostate Cancer Genome Network, CPC-GENE)。CPC-GENE是世界領先的前列腺癌測序項目。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他們之前發表的發現上:
(1)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描述局限性多灶性前列腺癌(localized, multi-focal prostate cancer)和促進這種癌症產生的一個新的基因亞群(Nature Genetics, doi:10.1038/ng.3315);
(2)開發出一種基因測試方法來鑒定哪些男性在接受外科手術移除或放療的局限治療後有最高的風險發生前列腺癌複發(Lancet Oncology, doi:10.1016/S1470-2045(14)71021-6)。
Bristow博士說,“如今,在我們的遺傳發現上的信息豐富性將能夠讓我們依據疾病擴散風險進一步對男性患者進行合適地分類。這將有助我們治愈當前可能沒有治愈方法的男性患者。”
【3】Science:SOX2促進前列腺癌產生治療抵抗性機製
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隆凱特琳癌症紀念中心的Charles L. Sawyers及其團隊利用體外和體內人前列腺癌模型證實這些腫瘤能夠通過在表型上由AR依賴性導管腔上皮細胞轉化為不依賴於AR的基底樣細胞,對抗雄激素藥物恩雜魯胺(enzalutamide)產生耐藥性。這種細胞譜係可塑性是由TP53和RB1的功能性缺失引起的,並且受到重編程轉錄因子SOX2表達上調的調節。
Sawyers團隊進一步證實恢複TP53和RB1的功能或抑製SOX2表達能夠逆轉這種細胞譜係可塑性。
因此,腫瘤抑製基因發生的突變能夠增加這種細胞可塑性,因此當遭受抗雄激素藥物治療時,這種細胞可塑性增加會通過細胞譜係轉換促進前列腺癌產生抵抗性。
而在發表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的另一項研究(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h4199)中,來自美國羅斯威爾帕克癌症研究所的Leigh Ellis和David Goodrich及其團隊發現前列腺癌細胞是通過改變細胞譜係身份來逃避雄激素剝奪治療的療效,並且證實腫瘤抑製基因TP53和RB1的功能性缺失促進AR依賴性的導管腔上皮細胞轉化為不依賴於AR的基底樣細胞,從而讓前列腺癌對雄激素剝奪治療產生抵抗性。
此外,研究人員借助臨床前模型發現腫瘤抑製基因Rb1的缺失會誘導前列腺癌對治療產生適應性並促進前列腺癌轉移。他們還發現另外一個基因EZH2表達增加也與前列腺癌對治療產生的適應性有關,或可用作治療這種前列腺癌的靶點。利用EZH2抑製劑藥物治療產生抵抗性的腫瘤可以增加前列腺癌對雄激素剝奪治療的敏感性。
這些新發現為幹擾甚至逆轉這一致命過程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時也為預防和治療這種致命性的前列腺癌奠定基礎。
【4】Science:前列腺癌病人為何抵抗雄激素剝奪治療?科學家找到重要原因
發生轉移的前列腺癌目前仍然不可治愈。在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羅斯威爾帕克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兩個重要基因能夠幫助前列腺癌進展促進治療抵抗的發生。他們的工作闡述了前列腺癌對治療產生適應性的新機製,為幹擾甚至逆轉這一致命過程提供了新的可能。
“雄激素剝奪治療是治療發生轉移的前列腺癌病人的常用方法。雖然大多數病人會在開始治療的時候產生應答,但是癌症幾乎總會複發並且變得侵襲性更強也更致命。我們發現了導致前列腺癌進一步進展的新機製,為預防和治療這種致死性更強的前列腺癌提供了新機會。”來自羅斯威爾帕克癌症研究所的David Goodrich教授這樣說道。
“重要的是,這些發現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了前列腺癌是如何對治療產生了適應性,癌細胞如何從依賴一個特定的治療靶點變得對靶點的功能不再依賴。這一發現為延緩甚至逆轉這種適應性提供了可能,從而延長目前治療方法的有效作用時間。對前列腺癌的了解或可適用於其它類型的癌症。”文章共同作者Leigh Ellis教授這樣說道。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借助臨床前模型發現抑癌基因Rb1的缺失會誘導前列腺癌對治療產生適應性並促進前列腺癌的轉移進展。他們還發現另外一個基因EZH2表達增加也與前列腺癌對治療產生的適應性有關,或可用作治療這種前列腺癌的靶點。通過EZH2抑製劑藥物治療產生抵抗的腫瘤可以增加前列腺癌對雄激素剝奪治療的敏感性。該研究團隊希望能夠在臨床研究中進一步驗證這些發現。
【5】Science:兩個基因與前列腺癌耐藥性相關
1 月 6 日,羅斯韋爾帕克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已經確定了兩個關鍵基因促進前列腺癌的發展並使其抗拒治療。 他們的工作說明了譜係可塑性的機製和前列腺癌適應治療的能力,並點亮了破壞甚至逆轉這一致命過程的機會。
使用臨床前模型,科學家證明稱為Rb1的腫瘤抑製基因的喪失誘導了譜係可塑性和前列腺癌的轉移進展。 他們還表明,另一個基因Ezh2表達的增加與譜係可塑性相關並且可以被開發用於治療。 耐藥腫瘤的治療,用抑製EZH2基因的藥物治療耐藥腫瘤可能再度敏化雄激素剝奪療法治療前列腺癌。 該團隊期望在Roswell Park的臨床研究中進一步追蹤這些發現。
“雄激素剝奪治療通常用於治療前列腺癌已經擴散到前列腺以外的患者,雖然這種療法在大多數人身上最初的效果不錯,但 12~18 個月後腫瘤多出現耐藥現象,並且更具攻擊性與致死性。我們已經發現導致這種前列腺癌侵略性的機製,為預防或治療致死形式的前列腺癌提供了新的機會,“共同資深作者,Roswell Park的藥理學和治療學係腫瘤學教授David Goodrich博士說。
“重要的是,這些發現提供了對前列腺癌譜係可塑性的新認識,這涉及到它涉及到依賴於特定的治療靶點的腫瘤細胞轉化為對靶功能不敏感的癌細胞“共同資深作者,藥理學和治療學係的腫瘤學助理教授Leigh Ellis博士說, “這一發現提供了逆轉或延遲譜係可塑性的可能性,從而延長目前使用的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如雄激素剝奪療法。這種新的理解有可能適用於其他類型的癌症。”
【6】Eur J Cancer.:尿液外泌體中的脂質可作為前列腺癌標誌物
目前,外泌體被認為可以作為非侵入性的癌生物標誌物,這是因為這些納米級囊泡中含有來自癌細胞的分子並且可以在各種生物流體中檢測得到。近日,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Eur J Cancer雜誌(IF=6.163)上發表文章,研究了脂質在尿液外泌體中作為前列腺癌生物標誌物的潛在用途。
通過高通量質譜定量脂質組學分析,來揭示前列腺癌患者和健康對照人群中的尿液外泌體的脂質組成。
首先研究人員對對照樣品進行分析以表征尿液外泌體的脂質成分並測試該方法的可重複性。結果總計在尿液外泌體中定量了107種脂質(下圖1)。在尿液外泌體和來自細胞係的外泌體之間發現了幾種脂質存在差異,例如膽固醇和磷脂酰膽堿,因此結果表明用於生物標誌物分析的體內研究的重要性。然後研究人員在15個前列腺癌患者和13個健康對照組誌願者中定量了尿液外泌體中36種最豐富的脂質種類。有趣的是,當比較這兩組時,發現9種脂質的水平有顯著差異(下圖2)。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18:1/18:1)和乳糖基神經酰胺(lactosylceramide,d18:1/16:0)表現出最高的顯著性,後者同時也是在病人和正常組的比例差異最高的脂質。此外,這些脂質和PS 18:0-18:2的組合區分成具有93%靈敏度和100%特異性的兩個組。最後,與已報道過的神經脂質代謝在癌細胞中的失調的結果一致,研究人員也觀察到特定鞘脂脂質類別的改變。
結論:這項研究第一次發現外泌體脂質在尿液中作為前列腺癌生物標誌物的潛在用途。
【7】前列腺癌MRI新技術與研究進展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西方發達國家男性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美國癌症協會(ACS)統計的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PCa新增病例約有233000例,占所有新近確診為癌症的27%,死亡病例約86930例,僅次於肺癌。盡管我國男性的PCa發病率遠低於西方人,但隨著影像學檢查的普及和進步,特別是MRI技術廣泛用於PCa的複查和診斷,其發病率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MRI有著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有助於很好地顯示前列腺的內部結構和周圍組織關係,為PCa的診斷和臨床分期提供重要依據;MRI又有多方位成像的優勢,可多方位及任意角度觀察病灶,有助於提高前列腺病灶特別是尖部病灶的檢出率。
近些年來,隨著一係列功能成像序列的問世和成熟,MR波譜(MRS)、MR擴散加權成像(MRDWI)、體素內不相幹運動擴散加權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MR擴散張量成像(MRDTI),MR擴散峰度成像(MR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MR磁敏感加權成像(MRSWI)等新技術已逐步用於前列腺疾病的臨床診斷和研究,現對PCa的MRI診斷新技術與研究進展綜述。(閱讀原文)
【8】北大科研成果提示: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MR診斷中的應用令人期待
目前,市場上有一些公司致力於圖像機器學習,乳腺癌和肺癌等的影像輔助診斷較為成熟,但對於前列腺癌這一細分領域成熟產品較少。近期,由北京大學生物醫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合作開發的基於智能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的前列腺癌MR智能輔助診斷係統開始進行臨床研究,正在應用全國十餘個省份的二十多家醫院的數據檢驗其效能。
前列腺癌MR智能輔助診斷係統是一款智能學習和診斷的平台。該平台運用了人工神經網絡的技術,從MR圖像數據中挖掘出有用信息,讓計算機可以從中“學到”腫瘤的影像表現。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影像專家對這套智能係統進行“訓練”,通過圖例和診斷結果來培訓計算機,經過這種訓練後,計算機就可以半自動地閱讀圖像。
在多參數磁共振影像中,通過提取圖像中有用特征,找到最有可能是腫瘤的區域,做出腫瘤的風險預測。預測結果以概率地圖的方式呈現,可以直觀地幫助醫生做出診斷。經過與病理結果的對照,證實了這種方法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在前列腺癌MR智能輔助診斷係統的幫助下,影像科醫生的閱片時間有可能顯著縮短。未來會在雲數據平台的基礎上,多中心的影像數據可以不斷積累和優化,而通過大量數據對該智能係統的訓練,前列腺癌智能診斷平台的診斷能力會越來越強。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