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徐潔傑教授科研團隊在一項納入902名胃癌患者的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中,發現胃癌患者腫瘤組織內的“CD73蛋白”在誘導抗腫瘤免疫抑製和免疫治療抵抗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是胃癌免疫逃逸的“爪牙”;同時,CD73蛋白的表達可作為胃癌患者生存時間與治療敏感性的重要預測因子,對指導胃癌的個體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複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徐潔傑教授科研團隊在一項納入902名胃癌患者的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中,發現胃癌患者腫瘤組織內的“CD73蛋白”在誘導抗腫瘤免疫抑製和免疫治療抵抗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是胃癌免疫逃逸的“爪牙”;同時,CD73蛋白的表達可作為胃癌患者生存時間與治療敏感性的重要預測因子,對指導胃癌的個體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已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歐洲癌症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上。
據徐潔傑介紹,胃癌患者的術後生存評估、化療反應性預測以及對化療不敏感患者的治療方案選擇,是胃癌臨床診治麵臨的三大難題。近年來,免疫治療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腫瘤治療方法,在多種腫瘤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然而,其在胃癌患者中的有效率隻有不到20%。胃癌患者的個體差異和胃癌本身的高度異質性決定了隻有采取個體化治療才能獲得最佳治療效果。因此精準篩選對現有療法敏感的患者群體、開發新的腫瘤治療策略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
徐潔傑科研團隊研究發現,胃癌免疫微環境中的CD73蛋白能夠“策反”殺傷腫瘤的“戰士”——CD8+T細胞,誘導它們上調表達抑製性受體PD-1,並減少發揮抗腫瘤免疫功能的關鍵因子的分泌,使本來可高效殺傷腫瘤的免疫反應出現“免疫刹車”,從而導致胃癌免疫逃逸及患者的不良預後。有趣的是,雖然高表達CD73蛋白的胃癌患者預後更差,但是他們對於術後輔助化療具有更好的反應性,而低表達CD73蛋白的胃癌患者則在接受帕博麗珠單抗藥物免疫治療時獲得了更好的療效,這提示CD73蛋白可能成為胃癌輔助化療及免疫治療的伴隨診斷標誌物。
示意圖:研究揭示CD73是胃癌患者新型預後標誌及個體化用藥指導因子
該研究首次提出胃癌患者腫瘤組織內的“CD73蛋白”可以作為胃癌患者的新型預後標誌、潛在免疫治療靶標和個體化用藥的指導因子,為胃癌患者預後預測模型的優化以及個體化治療策略的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
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804921005220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