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是規模最大的研究中國人群乳製品食用量與患癌風險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可為中國癌症預防的循證飲食提供重要參考信息,但其設計上也有一定缺陷,如沒有區分不同乳製品攝入量與患癌風險的關係(如牛奶、酸奶等)。
從小咱們就被教育“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多喝牛奶才能長高”,但如果有一天告訴你,乳製品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你還會繼續喝牛奶嗎?
近日,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杜懷東教授和陳錚鳴教授團隊聯合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對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隊列(CKB)中超過51萬名中國成年人流行病學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與從不攝入乳製品的人相比,經常攝入乳製品的人患肝癌和乳腺癌的風險更高。具體而言,每天多攝入50克乳製品,與總患癌風險會增加7%,患肝癌的風險增加12%,患乳腺癌的風險增加17%有關 [1],相關研究發表於《BMC醫學》上。
本研究是首個在中國人群進行的大規模關於乳製品攝入與患癌風險的研究,可為中國癌症預防的循證飲食提供重要參考信息。
其實,西方人群的研究已經表明,食用乳製品會增加某些癌症風險,比如乳製品攝入量與前列腺癌風險呈正相關[2]、與結直腸癌風險呈負相關[3]。但乳製品攝入量與乳腺癌[4]以及其他部位癌症風險的相關性尚不明確[5]。
因此,根據現有的證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美國癌症研究所(WCRF/AICR)認為,盡管目前關於乳製品與癌症關係的總體證據仍不一致,但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持乳製品在結直腸癌中可能存在保護作用,而較高的乳製品攝入量可能與較高的前列腺癌風險相關。
不過,目前關於乳製品與癌症風險的研究納入的人群主要都是西方國家人群,其遺傳背景、飲食習慣等與咱們中國人有著較大差異。
在中國,盡管近幾十年來人均牛奶消費量有所增加,但仍遠低於歐洲國家水平(2013年人均消費量32.7 vs 215.1千克/年)[6]。東西方國家乳製品消費量的差異,一方麵是飲食習慣的差異(中國人傳統早餐飲品是豆漿),另一方麵可能是由於對乳製品代謝的能力存在差異,畢竟,很多中國人乳糖不耐受,一喝牛奶肚子裏就會翻滾。
此外,中國人群食用奶酪、黃油等牛奶加工品仍較少,即乳製品消費品種存在一定差異。
為了探索中國人群乳製品飲食習慣與不同癌症風險的關係,牛津大學杜懷東教授和陳錚鳴教授聯合北京大學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對CKB隊列中的510146名中國成年人(30~79歲)進行平均長達10.8年的隨訪。這些此前沒有癌症病史的參與者來自中國各地的十個不同區域(5城市,5鄉鎮),其中59%為女性,41%為男性,絕大多數為漢族人(約97%)。
研究人員通過人群基線資料中食品類別的食用頻率估算出乳製品(牛奶、酸奶和其他乳製品)的食用量,並通過多次重新調查,校正因飲食習慣改變所帶來的回歸稀釋偏倚。研究人員還收集了一係列其他可能影響癌症風險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癌症家族史、教育和收入情況、生活飲食習慣(吸煙、飲酒、運動量、新鮮水果攝入量等)、BMI、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用於肝癌分析)和女性生育因素(用於乳腺癌分析)。
人口統計學資料
總的來說,20.4%的參與者每周至少食用一次乳製品(定義為定期食用者),11%的參與者每月至少食用一次乳製品,68.5%的參與者從不或很少食用乳製品(定義為不食用者)。在整個研究人群中,乳製品平均日食用量為38克;而在定期食用者中,乳製品平均日食用量為81克。
定期食用者中女性比例更高,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也較高。在三個乳製品食用組中,乙肝患者的比例相似,人群每天的運動量也是相似的。在男性中,定期食用者吸煙飲酒的比例較不食用者更低。在女性中,相比於不食用者,定期食用者使用口服避孕藥的比例略高,平均母乳喂養持續時間略短。此外,城市人群乳製品食用量要高於鄉鎮人群。
在平均10.8年的跟蹤期內,共記錄到29277例癌症病例,其中發病率最高的是肺癌(6282例),其次是女性乳腺癌(2582例)、胃癌(3577例)、結直腸癌(3350例)和肝癌(3191例)。
在調整了各種協變量後,乳製品攝入量與總癌症發生風險呈顯著正相關,與不食用者相比,定期食用者患癌風險增加了9%。此外,與不食用者相比,定期食用者患肝癌和女性乳腺癌的風險分別高18%和22%,這些關聯在偽發現率(FDR)校正後仍然顯著。在校正回歸稀釋偏倚後,乳製品日均每多攝入50克,總患癌風險增加7%,患肝癌的風險增加12%,患乳腺癌的風險17%。
乳製品攝入量與總體癌症、肝癌和女性乳腺癌風險關係
對於淋巴瘤,盡管定期食用者有更高的風險(23%),但在FDR校正後,趨勢變得不顯著。對於其他特定部位的癌症,沒有發現與乳製品攝入量有明顯的關聯。
多種生物學機製可能可以解釋該研究的發現。
首先,較高的乳製品食用量可能會導致血漿中類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IGF-I),而IGF-I在細胞增殖和癌症發展中起關鍵作用,較高的IGF-I水平與包括乳腺癌在內的多種癌症的風險呈正相關[7]。
其次,有研究表明,乳製品中相對含量較高的支鏈氨基酸、乳糖和IGF-I可以激活和增強雷帕黴素複合體1信號通路,促進細胞增殖,導致潛在的致癌風險[8]。
第三點,乳製品中的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與胰島素抵抗[9]和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升高[10]有關,其分別是導致肝癌和淋巴瘤的可能風險因素。
此外,研究觀察到的與乳腺癌的關聯可能與牛奶中含有的脂溶性激素有關,如雌激素和黃體酮[11]。
最後,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對乳製品的代謝是不同的,這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分解產物,並對患癌風險產生影響[12]。但這一方麵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乳糖不耐受在乳製品食用量和患癌風險之間的潛在作用。
總的來說,該研究是規模最大的研究中國人群乳製品食用量與患癌風險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可為中國癌症預防的循證飲食提供重要參考信息,但其設計上也有一定缺陷,如沒有區分不同乳製品攝入量與患癌風險的關係(如牛奶、酸奶等)。
同時,研究人員還指出,雖然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經常食用乳製品和某些癌症可能有直接聯係,但是要注意,乳製品是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每100ml牛奶,含有3-4克蛋白質,160μg核黃素,45μg硫胺素(維生素B2),以及豐富的鈣、磷、鉀等元素,若僅僅基於當前研究的結果,或者沒有確保從其他來源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就減少乳製品食用是不明智的。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