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中國科學家用自主研發的抗癌藥,對抗更難纏、更要命的“男性殺手”

作者:奇點糕 來源:奇點糕 日期:2022-05-24
導讀

          “隻要一個男人活得足夠久,他就很難逃過前列腺癌。”

關鍵字:  前列腺癌 | 抗癌藥 

        “隻要一個男人活得足夠久,他就很難逃過前列腺癌。”

        這句廣為流傳的話凸顯了前列腺癌的凶猛。事實上,在80歲以上的男性中,70%的人身體中存在一定數量的前列腺癌細胞。在美國,6位男性中,就有1位在一生中會遭遇前列腺癌[1]。

        好消息是,中國男性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遠遠低於西方。美國前列腺癌發病率為75.7/10萬,位居男性癌症發病率首位;而中國僅為6.47/10萬,位居第六,相差可謂巨大[2]。

        但壞消息是,中國前列腺癌的死亡率遠高於美國。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確診時的分期。美國前列腺癌初診患者中僅有7%為轉移性疾病[3],而我國這一數據則為50%左右[4]。

        AR拮抗劑:一代更比一代強

        1942年,離化療問世還有7年。

        這一年,加拿大籍美國外科醫生Huggins和他的學生Hodges,在著名期刊 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5]。

        他們的研究顯示,用手術切除睾丸或者用雌激素拮抗雄激素,可以延緩轉移性前列腺癌的進展,同時表明,雄激素在前列腺癌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Huggins也因此於1966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以雄激素及其受體為靶點的藥物開發思路

        Huggins的偉大研究讓前列腺癌的治療進入了與雄激素對抗的新紀元,並隨之產生了三個技術路線。第一是雄激素剝奪治療(ADT),直接抑製睾丸合成雄激素;第二是CYP17酶抑製劑,抑製雄激素合成過程中的必需酶;第三是雄激素受體(AR)拮抗劑,與雄激素競爭性地結合AR,阻止癌細胞的增殖。

        這其中,研究最為火熱的當屬AR拮抗劑。

        在前列腺癌的治療中,AR的確是一個絕佳的靶點。在Huggins之後,幾十項前瞻性分析都證明,雄激素與AR結合是前列腺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並且幾乎所有的前列腺癌病例AR均為陽性[6]。

        烈火烹油的研究很快轉化為臨床成果。1985年左右,全球首個第一代AR拮抗劑氟他胺上市。十年後,第二款一代AR拮抗劑比卡魯胺上市[7]。

        比卡魯胺衍生自氟他胺,這兩款藥物可謂是同胞兄弟,但比卡魯胺對AR的親和力要比氟他胺高4~5倍,藥效更強,成為第一代AR拮抗劑的主流。但不幸的是,持續暴露於比卡魯胺會導致AR配體結合域W741發生突變,將比卡魯胺轉化為激動劑,發揮和雄激素類似的功能,最終造成治療失敗[8]。

        為第二代AR拮抗劑開山的是兩位大牛科學家: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Charles Sawyers,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Michael Jung,他們通力合作研發出了全球首個第二代AR拮抗劑恩紮盧胺。值得一提的是,Sawyers還曾因參與格列衛的開發,而獲得了拉斯克獎。

        數據顯示,恩紮盧胺對AR的親和力是比卡魯胺的8~10倍[9],並且可以抑製AR核轉位。更重要的是,恩紮盧胺在一係列測試中均未發現激動劑現象。

        2012年,恩紮盧胺被FDA批準上市,用於治療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10]。2018年,第二款二代AR拮抗劑阿帕他胺也獲批上市,用於治療非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11]。2019年,第三款二代AR拮抗劑達羅他胺獲批上市,適應症為nmCRPC[12]。

        第二代AR拮抗劑無疑將治療標準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並非完美無缺。

        在恩紮盧胺的1/2期研究中,3 名患者發生癲癇[13]。在3期AFFIRM研究中,恩紮盧胺組有5名患者(0.6%)發生癲癇,而安慰劑組未發生癲癇[14]。同樣在3期ENZAMET研究中,恩紮盧胺組有7名患者(1%)發生癲癇,安慰劑組未發生癲癇,同時,恩紮盧胺組臨床顯著性疲勞也更常見(25% vs 14%)[15]。後續的研究發現,恩紮盧胺的中樞神經毒性可能與GABAa的拮抗活性以及血腦屏障穿透性相關[16]。

        阿帕他胺雖然在中樞神經毒性方麵有所改善,但並未完全杜絕癲癇。在3期SPARTAN研究中,仍然有2名患者(0.2% )發生了癲癇,而安慰劑組無癲癇發生。同時,阿帕他胺組的疲勞發生率相較安慰劑組也更高(30.4% vs 21.1%)。除此之外,阿帕他胺組的皮疹發生率也遠高於安慰劑組(23.8% vs 5.5%)[17]。

        尋找更完美的AR拮抗劑

        世界上有沒有完美的小分子藥物呢?或許有,但絕不可能一擊命中。

        2009年,Charles Sawyers和Michael Jung帶領的團隊,在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文章,解密了恩紮盧胺的發現過程。

        他們首先篩選了一種先導化合物——非甾體激動劑 RU59063。隨後對 RU59063的結構做了調整,將激動劑轉變為拮抗劑。此後,他們又測試了近兩百個結構優化方案,最後選定了MDV3100和RD162兩款候選化合物。鑒於MDV3100具有更好的成藥性,研究團隊選定MDV3100進行臨床試驗[9],成為最終的恩紮盧胺。

        仍然是Sawyers和Jung團隊,他們在不久之後,又基於前述的候選化合物,經過結構優化,獲得了一種新的小分子ARN-509,也就是阿帕他胺[18]。

        幾款AR拮抗劑的分子結構

        就在恩紮盧胺上市後的第二年,中國恒瑞醫藥的科學家看到了進一步尋找完美小分子的機遇。

        “恒瑞在瑞維魯胺立項的時候,主要有兩個願景,第一,我們希望開發出中樞神經安全性更高的藥物;第二,我們希望提高前列腺癌創新藥在中國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恒瑞全球研發總裁張連山告訴奇點網。

        恒瑞的科學家以MDV3100為先導化合物,製定了幾項重要的結構優化目標:最大程度降低藥物的血腦屏障通透性,盡可能避免中樞神經毒性;進一步優化藥物的藥代動力學(PK)特征;盡可能提升小分子的成藥性。

        在設計之初,研究團隊發現,恩紮盧胺在動物體內的主要代謝途徑是氧化、脫甲基及水解反應,而其代謝物和原型藥物活性相當。進一步發現,MDV3100脫甲基和水解代謝反應的位點主要在分子末端的N-甲基酰胺基團上。這意味著,這個尾鏈片段允許有較大的改動,在不影響藥物活性的情況下,還可以減少臨床上的活性代謝物,簡化後續的研究。

        同時,為了達到進一步降低中樞神經係統副作用的目的,增強分子的極性,降低藥物的血腦屏障通透性,也是立項初始的重要目標。

        先導化合物結構分析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先後對先導分子的左側疏水性基團、中心母核片段和右側尾鏈片段分別進行優化,重點放在對右側的N-甲基苯甲酰胺基團的修飾和優化上。

        首先,去掉尾鏈的N-甲基酰胺基團,引入代謝穩定的雜環氧基,得到第1個候選化合物。這款化合物體外活性與恩紮盧胺接近,但其疏水性常數(clogP)較高,hERG抑製作用較強,且大鼠口服吸收差,因此沒有繼續評價。

        候選化合物1

        需要說明的是,clogP高意味著化合物的親脂性高,往往導致低水相溶解度和口服吸收利用度差。而hERG抑製性是早期發現階段評價藥物心髒毒性最重要的指標。

        接下來進入第二輪優化。在第1個候選化合物的雜環氧基上引入羥基取代基,得到了第2個候選化合物。這款化合物體外活性略優於恩紮盧胺。與候選化合物1相比,分子極性增加,ClogP降低,hERG抑製作用也大大降低,同時大鼠口服吸收利用度也有了大幅提升。

        美中不足的是,這款化合物結構較為複雜,分子中含有兩個手性中心,合成難度高,在藥物的可開發性上不是很優異。

        候選化合物2

        接著進一步優化。這次研究人員將第2個候選化合物的雜環基開環,得到了最終的化合物瑞維魯胺(SHR3680)。瑞維魯胺體外拮抗活性略優於恩紮盧胺,也沒有AR激動活性,hERG抑製也進一步下降。

        更重要的是,瑞維魯胺在小鼠腦組織中藥物濃度與血藥濃度比值遠低於恩紮盧胺(MDV 3100:0.607-0.773,SHR3680:0.159-0.198 )[19],且對GABAa的拮抗作用弱,因此誘導癲癇發作的可能性更小。

        最後,瑞維魯胺僅有一個手性中心,其手性原料簡單易得,藥物可開發性更強。

        回顧整個分子結構的優化過程,就會發現,雙羥基的引入,非常巧妙地達成了設計之初的幾個目標。

        首先,雙羥基的引入,各主要作用基團相互作用基本保留,叔醇羥基和靶點Leu-880形成額外的氫鍵作用,體外活性略優;從安全角度出發,引入雙羥基的基團,會增大分子極性,提高水溶性,降低血腦屏障的通透能力,從而降低癲癇及其他中樞神經係統副作用的風險;同時,增大極性有利於改善hERG抑製性,降低心血管風險。

        其次,從藥物代謝位點出發,改變代謝位點,減少其代謝清除,提高了同劑量條件下原型藥物的暴露水平;同時,水溶性的增加,也提高了藥物暴露水平,更適合開發普通製劑;原料易得,合成簡單。

        瑞維魯胺優異的理化和生化特性,也體現在了最終的藥代動力學數據上。

        恩紮盧胺、阿帕他胺以及達羅他胺三款藥物的批準劑量分別為160 mg qd,240 mg qd和600 mg bid,瑞維魯胺的臨床推薦劑量為240 mg qd。

        在穩態下,瑞維魯胺的藥物體內總暴露量曲線下麵積(AUC)為 649 μg*h/mL[19],恩紮盧胺為321.5 μg*h/mL[20],阿帕他胺為100 μg*h/mL[21]。而每次600mg,一天給藥兩次的達羅他胺穩態AUC為105.6 μg*h/mL[22]。可見,在臨床劑量下,瑞維魯胺具有很高的藥物暴露水平。

        瑞維魯胺的藥物消除半衰期為4天,恩紮盧胺、阿帕他胺和達羅他胺的藥物消除半衰期分別為5.8天、3 天、以及20小時。可以看出達羅他胺半衰期相對較短,再加上其空腹口服生物利用度僅為30%(和食物同服能提高2-2.5倍),因此需要較高的劑量和更頻繁的給藥次數。

        那麼,經過這一係列的優化,瑞維魯胺的中樞神經安全性如何呢?

        瑞維魯胺1/2期研究顯示,接受治療的197 名患者均未報告任何級別的癲癇發作,精妙的藥物優化設計轉化成了可見的臨床獲益[19]。

        2018年6月,瑞維魯胺啟動首個3期研究,適應症為轉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相較於阿帕他胺的同類關鍵研究,瑞維魯胺的研究設計有三點不同,第一是研究人群僅限高腫瘤負荷患者,因為這個群體的預後更差,對新治療的需求也更大;第二,研究的對照組是比卡魯胺,而非安慰劑,這是因為,在研究啟動時,比卡魯胺為國內臨床上廣泛可及的標準治療藥物選擇;第三,研究納入了大量中國患者,為中國臨床使用提供更堅實的證據。

        基於這項3期研究的初步結果,2021年10月,瑞維魯胺向國家藥監局遞交了首個上市申請,並被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程序,該研究的完整結果將在今年ASCO年會上以口頭彙報的形式進行首次公布。2021年,瑞維魯胺又啟動了第二個關鍵3期研究用於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圍手術期治療,這是全球第二個新型AR拮抗劑圍手術期治療前列腺癌的國際多中心關鍵研究。

        我們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國產創新藥瑞維魯胺能夠為中國前列腺癌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參考文獻:

        【1】Pollock PA, Ludgate A, Wassersug RJ. In 2124, half of all men can count on developing prostate cancer. Curr Oncol. 2015 Feb;22(1):10-2.

        【2】李星,曾曉勇. 中國前列腺癌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腫瘤防治研究,2021,48(1):98-102.

        【3】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2. CA Cancer J Clin. 2022 Jan;72(1):7-33.

        【4】中國抗癌協會泌尿男生殖係腫瘤專業委員會. 2018版轉移性前列腺癌診治中國專家共識. 中華外科雜誌,2018,56(9):646-652.

        【5】Huggins, Chakles M.D. EFFECT OF ORCHIECTOMY AND IRRADIATION ON CANCER OF THE PROSTATE, Annals of Surgery: June 1942 - Volume 115 - Issue 6 - p 1192-1200.

        【6】Narayanan R.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the androgen receptor (AR) and AR variants in prostate cancer. Asian J Urol. 2020 Jul;7(3):271-283.

        【7】Narayanan R.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the androgen receptor (AR) and AR variants in prostate cancer. Asian J Urol. 2020 Jul;7(3):271-283.

        【8】Bohl CE, Gao W, Miller DD, Bell CE, Dalton JT. Structural basis for antagonism and resistance of bicalutamide in prostate cancer.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5 Apr 26;102(17):6201-6.

        【9】Tran C, Ouk S, Clegg NJ, Chen Y, Watson PA, Arora V, Wongvipat J, Smith-Jones PM, Yoo D, Kwon A, Wasielewska T, Welsbie D, Chen CD, Higano CS, Beer TM, Hung DT, Scher HI, Jung ME, Sawyers CL. Development of a second-generation antiandrogen for treatment of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Science. 2009 May 8;324(5928):787-90.

        【10】https://www.drugs.com/history/xtandi.html

        【11】https://www.drugs.com/history/erleada.html

        【12】https://www.drugs.com/history/nubeqa.html

        【13】Scher HI, Beer TM, Higano CS, Anand A, Taplin ME, Efstathiou E, et al. Antitumour activity of MDV3100 in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a phase 1-2 study. Lancet. 2010;375(9724):1437–46.

        【14】Scher HI, Fizazi K, Saad F, Taplin ME, Sternberg CN, Miller K, et al. Increased survival with enzalutamide in prostate cancer after chemotherapy. N Engl J Med. 2012;367(13):1187–97.

        【15】Davis ID, Martin AJ, et,al. ENZAMET Trial Investigators and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Urogenital and Prostate Cancer Trials Group. Enzalutamide with Standard First-Line Therapy in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N Engl J Med. 2019 Jul 11;381(2):121-131.

        【16】Foster WR, Car BD, Shi H, Levesque PC, Obermeier MT, Gan J, et al.Drug safety is a barrier to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newandrogen receptor antagonists. Prostate 2010;71:480–8.

        【17】Smith MR, Saad F, Chowdhury S, Oudard S, Hadaschik BA, Graff JN, Olmos D, Mainwaring PN, Lee JY, Uemura H, Lopez-Gitlitz A, Trudel GC, Espina BM, Shu Y, Park YC, Rackoff WR, Yu MK, Small EJ; SPARTAN Investigators. Apalutamide Treatment and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in Prostate Cancer. N Engl J Med. 2018 Apr 12;378(15):1408-1418.

        【18】Clegg NJ, Wongvipat J, Joseph JD, Tran C, Ouk S, Dilhas A, Chen Y, Grillot K, Bischoff ED, Cai L, Aparicio A, Dorow S, Arora V, Shao G, Qian J, Zhao H, Yang G, Cao C, Sensintaffar J, Wasielewska T, Herbert MR, Bonnefous C, Darimont B, Scher HI, Smith-Jones P, Klang M, Smith ND, De Stanchina E, Wu N, Ouerfelli O, Rix PJ, Heyman RA, Jung ME, Sawyers CL, Hager JH. ARN-509: a novel antiandrogen for prostate cancer treatment. Cancer Res. 2012 Mar 15;72(6):1494-503.

        【19】Qin X, Ji D, Gu W, Han W, Luo H, Du C, Zou Q, Sun Z, He C, Zhu S, Chong T, Yao X, Wan B, Yang X, Bai A, Jin C, Zou J, Ye D. Activity and safety of SHR3680, a novel antiandrogen,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a phase I/II trial. BMC Med. 2022 Mar 4;20(1):84.

        【20】ND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 and Evaluation :Xtandi (enzalutamide)

        【21】NDA/BL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 and Evaluation NDA 210951 :Erleada (apalutamide)

        【22】NDA212099 Multi-disciplinaryReviewandEvaluation :Darolutamide/NUBEQA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