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作為一種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是公眾普遍認為的老年性疾病。然而,近些年,腸癌發病率呈現顯著年輕化趨勢。據美國癌症中心估計,照當前態勢發展,青年腸癌發病率在未來15年將會翻倍,20%的腸癌將發生在年齡低於50歲的人群。
導讀
結直腸癌作為一種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是公眾普遍認為的老年性疾病。然而,近些年,腸癌發病率呈現顯著年輕化趨勢。據美國癌症中心估計,照當前態勢發展,青年腸癌發病率在未來15年將會翻倍,20%的腸癌將發生在年齡低於50歲的人群。
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2科馬延磊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Integrated metagen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is reveals distinct gut-microbiome-derived phenotypes in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首次揭示了發病年齡小於50歲的青年腸癌(早發性腸癌)與發病年齡大於50歲的老年腸癌(遲發性腸癌),在腸道菌群譜、代謝譜、細菌酶基因譜改變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並基於“細菌—代謝物—細菌酶基因聯合”標誌物開發診斷模型,未來有望通過糞便樣本,實現對青年腸癌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篩查和精準檢測,進一步推動基於菌群的診斷策略在臨床一線的轉化和應用。
該項研究發表於知名期刊《Gut》上,為了解青年腸癌發病機製,探索適合青年人群腸癌早篩、早診,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向。
研究背景
據了解,社區大腸癌篩查首次被納入上海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在2013年,而且主要針對老年人群。因而,青年人群的腸癌,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早診“窗口期”。據悉,青年人一般都是在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瀉、腹瀉與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症狀後才會去醫院就診。
馬延磊教授列舉了一組數字:“大腸癌在20歲~34歲青年人絕對患病率僅占大腸癌總體患病率的1%,在35-49歲年齡組,大腸癌的患病率僅有6.8%。”根據該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目前,雖然腸鏡是發現腸癌有效“利器”,但在青年人群中廣泛應用腸鏡進行早篩,風險可能高於獲益,且過度診斷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因而,探索開發更好的風險預測工具,以協助早期識別出這類高風險青年腸癌患者,建立更好的篩查策略,已成為目前青年腸癌臨床診斷研究的重點。
研究過程
針對誘發青年腸癌發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和青年腸癌患者體內是否存在具有診斷價值特征病原菌譜和代謝物譜?等尚未破解的問題,馬延磊教授率領團隊花費四年時間,對共計549例中國青年腸癌、老年腸癌以及年齡匹配健康人群進行對照,通過糞便宏基因組和代謝組學測序分析,並依據多組學特征構建隨機森林模型以鑒別青年腸癌。
通過大樣本隊列,研究團隊在全球首次繪製出了中國青年腸癌患者的腸道菌群譜和代謝物譜。同時,研究發現青年腸癌患者的腸道菌群出現嚴重失調,從而導致糞便微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在菌群譜和代謝譜組成特征上,青年腸癌也明顯區別於老年腸癌。
研究團隊為評價青年腸癌的多組學標簽分類能力,構建了隨機森林分類器模型。結果證實,基於宏基因組、代謝組和細菌酶基因聯合標誌物的預測模型具有區分青年腸癌和健康人群的強大潛力,未來可用於青年人群的腸癌早期篩查。
建議
基於青年腸癌腸道菌群譜和多組學特征的研究成果,馬延磊教授對青年人預防腸癌提出如下建議:
一、避免高危因素,如吸煙、油炸食品、高膽固醇、高脂肪的食物,改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增加膳食纖維及維生素的攝入,適當增加體育鍛煉及保持愉悅心情。日常可以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
二、如果平時有腹部不適症狀或者排便習慣及形狀改變等問題,建議及時就診,並積極進行腸癌篩查以便早期發現腸癌或癌前病變,同時起到早診斷、早治療和早預防的作用,改善腸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提高治療效果。
三、提高青年人群預防腸癌的意識和能力。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