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球約有41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係統疾病、糖尿病、或其它慢性病。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非傳染病約占全球總死亡數的70%。從定義來看,非傳染病一般源自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結合,而非細菌、真菌或病毒傳播所致。但近幾年來,科學家意識到,人體內外的微生物群也會對健康造成很大影響。
每年全球約有41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係統疾病、糖尿病、或其它慢性病。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非傳染病約占全球總死亡數的70%。從定義來看,非傳染病一般源自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結合,而非細菌、真菌或病毒傳播所致。但近幾年來,科學家意識到,人體內外的微生物群也會對健康造成很大影響。
2023年1月18日,發表在《Nature》雜上的一項關於世界各地數千人腸道和口腔微生物群的研究,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與微生物群功能紊亂有關的疾病,包括癌症、糖尿病和肥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傳染性。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20-1#Sec1
Science研究
01
我們通常認為,心髒病、癌症這些非傳染性疾病主要是因為遺傳、環境、生活因素導致的,並不會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染。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2020年1月,發表於《Science》的一項研究指出,人體內的腸道菌群微生物也是導致肥胖的原因之一,特殊的益生菌群可以被引入動物體內,從而導致肥胖!
該研究首先發現了各種非傳染性疾病的患者都有相似的微生物群落,於是研究者通過糞便進行微生物移植,把那些因遺傳、飲食肥胖的動物的糞便微生物,轉移到無菌、瘦的動物體內。
結果發現微生物移植導致後者體重的顯著增加,也就表明了腸道微生物是肥胖病因之一,同時也證實了肥胖具有傳染性。
哈佛研究與2020Nature研究
02
2007年7月26日,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在NEJM上發表了一項長達32年的對12067位有緊密社會聯係的人的追蹤調查研究,最終發現肥胖真的會傳染,它會在家庭成員之間和朋友之間傳播。研究顯示,如果調查對象的朋友變胖,那麼他本人變胖的幾率增加57%。同時,朋友的性別也很關鍵:如果是同性別的好友變胖,那麼自己變胖的風險更是會增至71%!
此外,2020年發布於《Nature》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糖尿病、炎症性腸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腸道中的菌群與未患這些疾病的人截然不同。這篇論文還指出,健康人若接觸到這些微生物,也可能會出現這些疾病的症狀。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采集了290人的唾液和糞便樣本,分析其口腔和腸道中出現的細菌種類。這些受試者彼此之間都住得很近。結果顯示,每個社區內部都出現了明顯的細菌傳播規律,並且對同住一屋的受試者而言,這種規律尤其明顯。母親與子女體內存在許多相同的微生物,但配偶之間的微生物群相似性最高。該團隊甚至僅憑微生物群便可判斷出哪些受試者是情侶或夫妻。
2023Nature研究
03
在2023年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近1萬個糞便和唾液樣本的DNA,從阿根廷的農村到中國的城市,再到歐洲和北美的人群。然後,研究人員在家庭成員、伴侶、室友和其他社會接觸者的腸道和口腔中尋找微生物菌株的重疊。
研究結果表明母嬰腸道微生物組傳播在嬰兒期相當可觀且穩定(共享物種中相同菌株的約50%(菌株共享率)),並且在年齡較大時仍可檢測到。相比之下,口腔微生物組的傳播主要發生在水平方向上,並且通過同居的持續時間而增強。同居個體之間存在大量的菌株共享,腸道和口腔微生物組的中位數菌株共享率為12%和32%,自同居以來對菌株共享的影響超過年齡或遺傳學。細菌菌株共享比物種水平的概況更好地概括了宿主種群結構。最後,不同的分類群作為跨傳播模式的有效傳播者出現,並與與宿主外生存能力相關的不同預測細菌表型相關。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620-1#Sec1
注:本文旨在介紹醫學研究進展,不能作為治療方案參考。如需獲得健康指導,請至正規醫院就診。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