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正式啟動。為迎接這一活動的到來,國家衛生健康委百姓健康電視頻道、醫學論壇網圍繞腫瘤防治話題聯合采訪了多位腫瘤學專家。本期采訪專家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謝鵬雁教授,采訪主題為“避免腫瘤過度篩查,應當於何處發力?”,采訪內容如下:
近年來,我國消化道腫瘤患者呈現持續的年輕化趨勢,且發病率與死亡率連年升高。2022年2月27日,中國國家癌症中心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雜誌上公布的最新的癌症登記年度報告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2016年中國癌症發病與死亡》)顯示,結直腸癌與胃癌分列我國惡性腫瘤患病率排行第二、三位。如何減少癌症風險?如何實現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消化內科謝鵬雁教授,共話消化道腫瘤的早篩、早診、早治。
01
謝鵬雁教授表示,消化道腫瘤作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之一,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世界範圍內發病率都位於前列。
尤其是80年代以後,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食道癌、胃癌、腸癌、胰腺癌、膽管癌等癌種都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目前,中國腸癌患者數量約占全球一半以上。
目前關於腸癌等消化道腫瘤發生率升高的影響因素,尚沒有徹底厘清。但已有研究證實,遺傳因素、分子生物學因素、飲食因素都與消化道腫瘤發生率升高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其中,飲食習慣的改變對於我國消化道腫瘤發生率的影響尤為巨大,美國哈佛大學在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項跨度 20 年的研究顯示,中國人的胃癌與鈉攝入量高相關性最強,結直腸癌的高發生率則與紅肉攝入量升高有關。
與之相對的,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升級不斷加快,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健康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我國健康體檢人次從2012年的3.67億人次增長至2018年的4.35億人次,年複合增速為2.9%;估計2019年體檢市場健康檢查人數約為6億人次。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大眾對於自身健康的關注度的不斷提升,當前過度檢查的問題也有所體現。謝鵬雁教授表示,隨著技術設備的普及和發展,目前在各類體檢中心所能接受的檢查項目也越發多樣。體檢項目從過去的幾十、近百項逐步發展到數千項,檢查費用也隨之水漲船高。但在浩如星海的檢查項目中,難免有部分指標不完全符合健康標準,而這無疑進一步加重了大眾的健康焦慮,繼而導致過度檢查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隨著體檢市場漸熱,各類體檢機構層出不窮,體檢市場良莠不齊。某些體檢機構搞低價競爭、無序競爭,推出了一些貴族式體檢和“過度體檢”。麵對各類體檢套餐,普通大眾如“霧裏看花”。一味追求一應俱全的體檢,反而容易被各種花式體檢所支配。
以消化道腫瘤篩查為例,謝鵬雁教授指出,簡單的糞常規與隱血試驗等耗費相對較低的檢查就足以排除相當程度的消化道腫瘤風險,但
近年來癌症的高發促使該項“腫瘤標誌物篩查”項目持續走熱,部分機構趁機推出“腫瘤標誌物全套”檢測,全套項目檢查標價數千元,包含的腫瘤標誌物檢測多達十幾項,但其實際價值相當有限。
一方麵是由於腫瘤標誌物本身隻用於輔助診斷,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在多數情況都難以保證100%,其確診往往需要進一步的胃、腸鏡檢查甚至PET-CT檢查做進一步確認;另一方麵,由於多種因素影響,即便腫瘤標誌物指標稍稍超出正常值上限,很多時候在醫生眼裏也是無臨床意義,隻是平白增加了篩查者的焦慮。
基於以上原因,謝鵬雁教授建議,當前的體檢,尤其是腫瘤篩查領域的體檢,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仍以腫瘤標誌物檢查為例,為了提高腫瘤標誌物的輔助診斷價值,以及確定選擇哪種標誌物作為治療後的隨訪監測指標,在進行腫瘤標誌物聯合檢測時,應當合理選擇幾項靈敏度、特異性能互補的腫瘤標誌物組成最佳組合,進行檢測。
同時兼顧檢測的準確性、必要性、經濟性,幫助更多大眾獲取有價值且有意義的腫瘤篩查方案。
現兼任《中華醫學全科雜誌》、 《中國醫刊》、 《中華老年病學》、 《中國糖尿病雜誌》、《中國胃腸和肝髒病學》等雜誌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