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查出肺結節怎麼辦?會癌變嗎?要手術嗎?
作者:唐穎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23-05-29
導讀
前幾天,打工人小張體檢報告單出來了。但是,他卻焦慮得睡不著覺體檢報告單上顯示,有肺結節。 肺結節不是癌症的前兆嗎?小張想趕緊去醫院就診,看看自己還有沒有救。 別急!2023年腫瘤防治周期間,中國抗癌協會(CACA)聯合國家衛健委百姓健康電視頻道(CHTV)、醫學論壇網邀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呼吸內科趙軍教授討論肺結節的常見疑惑問題。
前幾天,打工人小張體檢報告單出來了。但是,他卻焦慮得睡不著覺——體檢報告單上顯示,有肺結節。
“肺結節……不是癌症的前兆嗎?”小張想趕緊去醫院就診,看看自己還有沒有救。
別急!2023年腫瘤防治周期間,中國抗癌協會(CACA)聯合國家衛健委百姓健康電視頻道(CHTV)、醫學論壇網邀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呼吸內科趙軍教授討論肺結節的常見疑惑問題。
肺結節發生率較高,但是大部分肺結節都是良性的疾病。病毒、細菌的感染,結節病等均可能導致CT掃描結果顯示肺結節。
例如,如果得了新冠肺炎,CT也可能看到肺結節。這些良性的病變並不會發展成癌症,因此大家也不用過於恐慌。
的確存在一部分肺結節可能是早期肺癌或者癌前病變。但不建議大家一邊看片子,一邊自己上網查影像學特征,比如“毛刺”、“磨玻璃”等。由於大家缺乏對於這些影像學特征的準確判斷,可能獲得不準確的結果。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碰到患者拿著報告來問。報告上明顯寫著考慮良性,但是圖像和描述文字中寫“有毛刺”,就總懷疑是不是惡性的。比如肺結核病灶也可能有“毛刺”。
判斷一個肺部結節性質除了影像學報告,臨床症狀、病史也是重要的診斷參考依據。例如,咳嗽、聲音嘶啞等。
一些患者朋友總愛讀CT報告上麵的描述性文字,描述病變位置、大小、性質等等。但其實對於患者朋友而言,看下麵的結論是最重要的。一般在診斷意見中,醫生會有一個診斷意見,比如考慮良性或者惡性。
PET-CT一般是針對懷疑惡性疾病引起的肺結節所進行的檢查,特別是腫瘤直徑≥1cm的實性結節。雖然PET-CT可以協助判斷惡性腫瘤,但也會存在一定的假陽性可能:比如一些肉芽腫性疾病也可能會被PET-CT誤認為“腫瘤”。
此外,PET-CT的靈敏度也非常有限。對於<1cm或者純磨玻璃結節影,PET-CT很難判斷其良惡性。因此,PET-CT在早期肺癌的診斷上並不靈敏。
PET-CT通常用於手術前進行分期檢查,看腫瘤是否發生轉移,後續進行手術或者全身治療,特別是針對部分需要在術前確認是否為轉移的腫大淋巴結。在複發肺癌患者中,PET-CT也可以起到觀察複發轉移病灶的作用。
目前,許多海外體檢將PET-CT作為主打項目進行宣傳是不科學的。而且PET-CT有一定的輻射。如果頻繁進行PET-CT檢查,可能導致對身體的損傷。
醫生就像一個偵探,在診斷疾病時也需要證據鏈支持。其中病理是惡性腫瘤確診的金標準。為了進行病理診斷,醫生會根據腫瘤位置選擇氣管鏡或者CT引導穿刺。
對於在氣管或者支氣管的腫瘤,可以選擇氣管鏡;若腫瘤在周邊,可考慮進行CT引導穿刺。此外,患者可能還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以判斷後續能否使用靶向藥物治療。
大部分肺結節都是良性的,因此應當進行詳細的鑒別診斷,不能一上來就手術。除了手術本身的損傷,切除肺組織也會給患者肺功能、後續的生活質量帶來較大的影響。
有些良性肺結節可能是細菌感染,口服消炎藥後就消失了,在臨床工作中並不少見。
另外,也有很多肺部純磨玻璃結節,經過手術後發現是原位癌。目前,原位癌已經不被列為惡性腫瘤,其生物學行為偏向良性。此時,手術造成的肺功能損傷就有些得不償失。
因此,發現肺結節後,應當到醫院進行鑒別診斷,結合工作情況、煙草吸入情況、家族史等,綜合判斷是否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則應該密切隨訪;而對於低危或大概率良性結節的患者,可以逐漸拉長隨訪時間,常規體檢就行。
良性肺結節手術後不需要進行定期隨訪,因為良性肺結節不會複發。即便是腫瘤,原位癌、微浸潤癌、浸潤癌的惡性程度也不一樣,需要根據其病理、分期進行隨訪。
-
對於I期的肺癌,可以考慮半年查一次,2年以後1年複查一次。
-
IIIA期肺癌的複發率較高,一般3-4個月推薦進行CT隨訪。
對於接受楔形切除的肺癌患者,對後續的正常生活影響較小。但如果是進行肺葉切除的患者,肺功能損傷較大。建議術後進行呼吸鍛煉以恢複肺功能。
除了生理的康複,心理康複也是肺結節術後患者需要關注的。很多I期肺癌患者,複發率較低、隨訪時間長,且容易焦慮,擔心複發。這種心態也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和自身免疫力。
目前,很多較為年輕的、女性的肺癌患者發病率有所上升。除了空氣質量、煙草吸入、粉塵吸入等傳統病因外,心理因素、遺傳基因也在肺癌發生發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易生氣、易焦慮、長期處於壓抑狀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對突變細胞的清除能力也有所下降,最終導致腫瘤形成。
早期肺癌患者應當樹立起健康的信心,避免接觸得腫瘤的高危因素,做好心理調節,早日走出迷霧,過好幸福人生。
趙軍 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部腫瘤中心副主任
胸部腫瘤內一科副主任 主任醫師 副教授 碩導
腫瘤內科教研室主任 倫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市醫學獎勵基金會肺癌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
北京科創醫學發展基金會肺癌專委會主任委員
北京腫瘤學會肺癌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專委會肺癌學組組長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診療專業委員會 委員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疑難腫瘤分會 常委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 呼吸內鏡分會委員
精準醫學與腫瘤康複專委會常委
中國老年學會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醫療健康大數據專業委員會 委員
中國肺癌雜誌 青年編委
腫瘤防治研究雜誌 編委
中國腫瘤臨床雜誌 審稿專家
評論
我要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