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術後頸胃壞死患者男2例,女1例;年齡51-78歲,平均63.7歲。首次手術均行左頸、右胸、腹三切口胸骨後徑路胃食管左頸吻合,病理均為食管中、上段鱗狀細胞癌,病理分期T1-2N0-2M0。
食管癌術後頸胃壞死是食管癌術後一種較嚴重並發症。我們曾在食管曠置術後二期頸部食管重建術中發現,頸部缺損食管黏膜已再生食管周徑三分之二,所以認為食管胃黏膜可緣支持物(胃管等)爬行生長。據此2003年9月至2010年12月我們采用T管引流法治療食管癌術後頸胃壞死患者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和方法食管癌術後頸胃壞死患者男2例,女1例;年齡51-78歲,平均63.7歲。首次手術均行左頸、右胸、腹三切口胸骨後徑路胃食管左頸吻合,病理均為食管中、上段鱗狀細胞癌,病理分期T1-2N0-2M0。第一次術後7~12天經頸部原手術切口清創確診頸胃壞死。壞死之胃壁組織薄如紙、顏色蒼白,有特殊的腐敗臭味,食管與胃缺損口較大,漏出物量多。其中1例胃食管全脫開,相距約4 cm,頸部切口炎症反應重,因引流及時患者全身中毒症狀較輕。
3例均行頸部T管引流,T管上極向近端通過吻合口約1 cm、下極通過壞死之胃組織達胸腔胃內、側管經頸部切口引出接負壓引流。完全敞開頸部切口,充分引流,以防胸腔和縱隔感染,同期置鼻空腸營養管。術後常規抗感染、抑酸、抗胃食管反流、調整內環境及經鼻空腸管腸內營養等治療,病情穩定後帶T管出院調養。T管引流後間斷經口飲滅菌生理鹽水,再從T管及漏口直接引出,借以衝洗吻合口局部。一般術後4周T管造影及胃鏡檢查,觀察療效。T管引流後l周、4周造影(76%泛影葡胺)及1個月後吻合口鼻胃鏡檢查典型圖像見圖1~3。
結果2例T管引流後4周行食管造影見食管-胃連續性良好,拔除T管;1例放置T管8周。T管引流後1-3個月每月複查胃鏡,2例胃鏡順利通過,無明顯狹窄;1例狹窄,胃鏡擴張3次治愈。
對比劑(燕尾箭)、T管(白箭)、鼻空腸營養管(黑箭)
圖1T管引流1周造影對比劑漏入縱隔內圖2T管引流4周造影未見對比劑漏入縱隔內圖3T管引流1個月鼻胃鏡檢查未見頸胃壞死穿孔
討論隨著增加食管切除長度和徹底清除區域淋巴結,以延長食管癌患者術後生存時間觀念的普及,頸部胃食管吻合手術例數也在逐年增加,隨之其相關並發症也有增多。
以往對頸胃壞死認識不足,常易按吻合口漏處理。頸胃壞死應與吻合口漏鑒別:頸胃壞死多發生在第一次術後6-8天,頸部切口敞開後有壞死胃壁從切口脫出,壞死部分失去活性,顏色灰暗,有壞死組織的特殊腐敗腥臭味,漏出物量多;吻合口漏的組織缺損口小,漏口邊緣胃組織血運良好,漏出物量較少,無臭味。
頸胃壞死原因:胃遊離過程中操作粗暴造成損傷,分離結紮胃網膜右動脈太近,容易誘發血管痙攣,甚至血栓形成或誘發胃壁血腫,術中或術後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胃遠端循環障礙;胃上提過高,張力大,血管腔變細,血流減少;上提胸胃采用胸骨後徑路患者,胸廓上口小、胸骨柄後傾擠壓胃底;術後胸胃擴張、咳嗽、呃逆影響頸胃血運等。
頸胃壞死是局部或整體的胃壁缺血性改變,應對消除頸胃壞死原因的各環節加以預防,如:遊離胃時動作輕柔,嚴格保護好網膜右血管,朐廓上口和食管床隧道要寬敞,必要時可切斷胸鎖乳突肌胸骨頭以擴大胸廓上口,頸部胃與周圍固定時避免縫針太深,以免刺破血管形成血腫,術後要維持有效的胃減壓等。
頸胃局灶壞死的一般治療是清除壞死部分的胃組織、充分引流、抗感染及營養支持,若並發縱隔、胸腔內瘺時按胸內食管胃吻合口漏治療,采用“三管一禁”即胸管、胃管、營養管及禁食。目前國內未見T管引流治療頸胃壞死的報道。我們曾處理1例外傷性食管中段破裂患者,在一期食管曠置術後3個月行二期頸部食管重建時,發現已離斷黏膜層的頸部食管其黏膜已再生食管管周徑三分之二,並結合膽道T管引流和國外T管引流治療胸部食管胃吻合口漏的經驗,因此嚐試采用T管引流治療頸胃壞死。本組結果證實T管引流治療頸胃壞死成功的原因,可能是食管和胃黏膜緣支持物(T管)爬行生長最終彙合形成完整的食管胃黏膜。
T管引流治療頸胃壞死方法簡便,可在脫離的有活性的食管黏膜和胃黏膜之間提供一個通道和支持,且側管持續負壓引流,使唾液大部分經T管流出,能明顯減輕頸部傷口汙染,方便頸部傷口護理,加速頸部切口的愈合,加上頸部切口引流同時能減輕胸腔及縱隔感染;另外T管引流後無需放置鼻胃管,患者耐受、依從性好,不易發生肺部感染。
采用T管引流對頸胃壞死治療,可避免二次手術,同樣達到消化道重建的目的,因此T管引流是一種食管癌術後頸胃壞死的有效治療方法,尤其是出現頸胃食管全脫開時。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