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1例2

作者:劉元波 李揚 孫雪飛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3-03-21
導讀

患者,男,37歲,主因“頭暈,頭痛,走路不穩4個月,失明失聰1個月”入院,確診為“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PCNSL)”。

  (接《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1例1》)

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1例

  磁共振波譜(MRS) MRS可以半定量檢測到活體組織器官的能量代謝,在顯示組織的生化特征方麵優於傳統MRI。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PCNSL)患者N-乙酰天冬氨酸(NAA)下降,脂質、乳酸和膽堿峰增高,雖不具特異性,但對預後評估有一定意義。

  18-氟-脫氧葡萄糖PET(FDG-PET) FDG-PET對腦部損傷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但對小病變的診斷不及MRI。對於MRI和CT未發現的脊髓和神經浸潤,FDG-PET具有較高敏感性(80%),但對眼內浸潤的敏感性較差(20%)。

  立體定向活檢及組織病理

  立體定向活檢是明確診斷最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檢查前應避免使用糖皮質激素,以免幹擾PCNSL組織病理診斷,降低檢出率。PCNSL起源於B細胞,絕大多數為DLBCL,可表達B細胞表麵標誌物如CD19、CD20、CD79a。另外,多數腫瘤還表達MUM-1和BCL-6,但並不表達漿細胞標誌物如CD38、CD138。 有研究還證實PCNSL細胞表麵表達CD10。

  PCNSL具有較高的增殖活性,MIB1染色指數為50%~70%,甚至超過90%。腫瘤細胞一般呈彌漫性生長,瘤細胞浸潤周圍正常腦組織,也可見在正常腦組織的小血管周圍形成袖套,該征象為PCNSL所特有。瘤細胞周圍常混有反應性炎症滲出物如CD4、CD8 T細胞、非瘤性B細胞、巨噬細胞、活化的小神經膠質細胞及星形膠質細胞。

  腦脊液分析

  由於PCNSL是一種高侵襲性腫瘤,鑒別腦脊液中的標誌物成為盡快明確診斷的手段之一。

  細胞病理分析 腦脊液細胞病理分析是診斷腦膜惡性腫瘤的金標準,80%的PCNSL有軟腦膜受累,帕彭海姆(pappenheim)染色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低,需反複腰穿才可能獲得診斷。因此,多數患者仍需免疫細胞化學方法如檢測B細胞表麵標誌物來輔助診斷。

  流式細胞檢測 流式細胞檢測是目前診斷很多血液係統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該方法的優點還在於需要的樣本細胞數較少,根據細胞大小、胞內顆粒複雜程度及表麵抗原分析,能夠區分淋巴瘤細胞和反應性淋巴細胞。

  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對於累及中樞神經係統的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患者,與單純應用細胞病理檢查的方法相比,結合流式細胞免疫表型分析後,腦脊液檢出率增加50%。近期一項研究對30例PCNSL患者腦脊液進行檢測,發現流式細胞法敏感性為23.3%,而細胞病理學方法為13.3%。

  蛋白分析 包括抗凝血酶、可溶性CD27、免疫球蛋白輕鏈在內的腦脊液蛋白分析可輔助診斷PCNSL。

  微小RNA(miRNA)miRNA是一類由20~22個寡核苷酸構成的非編碼RNA,可在轉錄後水平抑製靶信使RNA(mRNA)的表達,從而抑製蛋白質的合成,達到調控基因表達的目的,在很多腫瘤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中都發現了miRNA的異常表達,在腦脊液中也發現了miRNA,但其穩定性比腫瘤細胞中的miRNA更高。

  研究顯示,與炎性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或其他神經性疾病相比,PCNSL患者腦脊液中miRNA 21/19B1/92A1顯著增高,可作為鑒別診斷的方法之一。

  PCNSL的治療

  由於PCNSL對化療和放療均敏感,因此患者接受治療後有可能獲得階段性的完全緩解(CR),但與其他淋巴瘤相比,療效仍不盡如人意。目前,針對PCNSL的療效評估主要是基於回顧性研究、病例分析及無對照的Ⅱ期臨床試驗數據。

  外科手術

  手術摘除腫瘤並不能緩解神經症狀,無益於預後。立體定向活檢是確診方法,術中行神經病理分析能夠明確腫瘤性質。對於可能危及生命的顱內高壓等情況,可在立體定向活檢前使用激素。

  放療

  上世紀90年代,單純全腦放射治療(WBRT)作為PCNSL的基本治療,CR率達80%~90%,然而,即便照射劑量達60 Gy,幾乎所有患者均會複發,中位總生存(OS)期為12~16個月, 5年生存率為10%~29%。隨後,臨床研究發現,全腦放療後HD-MTX化療可獲得良好的反應並能延長患者生存期。放化療結合治療後患者CR率為69%~87%,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期為24~40個月。因此,臨床上廣泛采用聯合治療的方法,然而長期隨訪發現,老年患者聯合治療後會出現嚴重的神經損害如癡呆和死亡。

  一項包括551例患者的隨機Ⅲ期研究表明,HD-MTX治療後,無論是否給予WBRT,OS並無顯著差異,但WBRT可將PFS期從11.9個月提高至18.3個月(P=0.13),提示對於控製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化療

  化療在PCNSL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於中樞神經係統存在血-腦脊液屏障(BBB),使得化療的效果受到一定限製,根據能否通過BBB,可將藥物分為三組:①幾乎無法通過BBB,效果十分有限,如蒽環類、環磷酰胺;②具有中等能力通過BBB,大劑量使用後可以在中樞神經係統達到治療濃度,如甲氨蝶呤(MTX)、阿糖胞苷(Ara-C);③使用常規濃度即可在中樞神經係統達到治療濃度,如糖皮質激素和替莫唑胺。

  CHOP(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鬆)方案對PCNSL幾乎無效,與單獨使用HD-MTX相比,加用CHOP並不能改善預後。因此,目前多選擇較易通過BBB的化療藥物聯合治療。化療過程中要注意檢測肝腎功能及血清乳酸脫氫酶(LDH)濃度。

  HD-MTX是PCNSL治療的主要手段,既往有3項臨床研究探討了不同劑量MTX的療效:WBRT前給予MTX(1 g/m2)治療後3年OS率為45%~50%;WBRT前每2~3周給予MTX(3.5 g/m2)治療後3年OS率為32%~47%;WBRT前每2周給予MTX(8 g/m2)治療後3年OS率為33%~35%。值得注意的是,使用8 g/m2 的患者中,45%由於肌酐清除功能受損須減少劑量,而3.5g/m2 MTX組幾乎沒有患者需要減少劑量。因此,權衡用藥安全性及療效,3.5 g/m2是最好的選擇。

  大劑量Ara-C聯合MTX使用可以增加療效,改善預後。近期發表的一項隨機試驗納入79例確診PCNSL的患者,給予單獨HD-MTX(3.5 g/m2)或聯合大劑量Ara-C治療,隨後均給予WBRT,CR率分別為18%和46%(P=0.006),3年OS率分別為32%和46%(P=0.07)。

  利妥昔單抗是治療B細胞腫瘤的重要靶向藥物,但作為一種大分子蛋白,很難進入中樞神經係統。德國一項入組1222例DLBCL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利妥昔單抗聯合CHOP能夠抑製DLBCL的中樞浸潤,但在法國一項包括399例患者的研究中並沒有獲得一致的結論。有研究顯示,利妥昔單抗與HD-MTX聯合治療PCNSL的CR率達78%,2年OS率為67%。利妥昔單抗在PCNSL中的確切作用還有待商榷。

  其他具有良好中樞神經係統滲透的糖皮質激素和烷化劑如替莫唑胺、塞替派、異環磷酰胺、亞硝基脲、丙卡巴肼已被納入到PCNSL聯合化療方案中。

  活檢前應避免使用類固醇激素,隻有當患者有腦疝可能立即威脅生命時才可使用。另外,還需要注意預防長期使用類固醇激素而導致的免疫抑製。替莫唑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並可通過BBB,能夠誘導25%的複發/難治性PCNSL患者CR,且可以與HD-MTX聯合應用於老年患者。異環磷酰胺可提高CR率,抑製腫瘤進展,但毒性較高,尤其不適用於老年患者。

  塞替派可與HD-MTX、HD-Ara-C、去甲氧基柔紅黴素及WBRT聯合使用,Ⅱ期臨床研究顯示,中位PFS期為13個月,5年OS率為41%,但對10%的患者有致死毒性。丙卡巴肼聯合HD-MTX及長春新堿後給予WBRT及HD-Ara-C治療的5年生存率為32%。雙氯乙基亞硝脲(BCNU)可作為聯合化療的一部分或自體幹細胞移植的預處理。

  拓撲替康與替莫唑胺一樣,均具有良好的中樞神經係統生物利用率,在複發/難治性PCNSL治療中具有較好的前景,CR率為19%,1年OS率為39%。

  PCNSL的預後

  患者年齡和體能狀態是影響PCNSL預後的重要因素, 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提示,與預後不良相關的5項因素包括:①年齡>60歲;②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為2~4;③血清LDH濃度增高;④腦脊液蛋白質含量增高;⑤腦實質深部受累。也有研究認為,隻有年齡和體能狀態對預後判斷有意義。

  在形態學方麵,血管增生提示預後不良,反應性血管周圍T細胞浸潤提示預後良好。分子標誌研究發現,BCL-6的表達提示預後良好。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