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惡性腫瘤已經有近百年的曆史,最早應用於前列腺癌的治療。但由於該技術在早期存在放射劑量控製不佳,容易出現周圍組織損傷,以及不能精確定位粒子置入位置等原因,一度被外放射治療所取代。
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惡性腫瘤已經有近百年的曆史,最早應用於前列腺癌的治療。但由於該技術在早期存在放射劑量控製不佳,容易出現周圍組織損傷,以及不能精確定位粒子置入位置等原因,一度被外放射治療所取代。
直到上世紀80年代,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放射治療計劃係統以及新型放射性核素的出現,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惡性腫瘤才真正被廣泛用於臨床,早期主要用於前列腺癌治療,目前逐漸擴展至全身各種實體腫瘤的治療,如肝癌、直腸癌、胰腺癌、食管癌、胃癌、甲狀腺癌、乳腺癌等。
近年,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現有治療方法的療效不盡人意,患者5年生存率低於20%,因此人們開始嚐試用各種方法治療原發性肺癌及轉移性肺癌。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肺癌的方法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經過近20年的不斷探索,目前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近距離放療無論是在原發性肺癌抑或是轉移性肺癌的治療中,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療效果。
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肺癌的原理
125I放射性粒子由內置全杆標記125I同位素的鈀絲和外殼為高密度鈦合金管組成,其直徑為0.8 mm,長度為4.5 mm,壁厚為0.05 mm(圖1)。125I半衰期為60.1天,光子能量為27 KV,有效殺傷距離為1.7 cm。在3個半衰期內125I放射性粒子可發揮其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
目前在肺癌的治療中,放射性粒子可在多層螺旋CT引導下直接被置入腫瘤體內部,也可在支氣管鏡直視下或支氣管腔內超聲引導下被置入瘤體內,或是通過將攜帶放射性粒子的氣道支架置入至腫瘤腔內發揮其近距離放療作用。由於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及治療計劃係統的完善,放射性粒子可被精確置入,在保證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也降至最低。
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肺癌的應用範圍
根據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目的可將其分為:姑息性治療和根治性治療。從臨床應用現狀來看,大多數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治療的肺癌患者均為晚期,屬姑息性治療,治療目的多為控製局部腫瘤組織生長,減輕腫瘤負荷或減輕腫瘤組織對局部的壓迫或阻塞(如典型病例1)。放射性粒子置入與其他治療方法聯用可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並可提高患者生存時間。
然而,隨著早期肺癌診斷技術的改進和完善,以及患者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在早期被檢出,這為放射性粒子置入等微創治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療法為徹底清除早期局限性肺癌提供了可能。部分存在手術禁忌證的老年早期肺癌患者可接受該療法,並可獲得與外科切除術相似的療效。同時對於部分不願接受外科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也是一個可選擇的根治性治療方法(如典型病例2)。
隨著早期肺癌患者的增多,以及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肺癌的技術不斷完善,125I放射性粒子等微創介入療法將可能部分取代外科手術療法,在早期肺癌的根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肺癌的優缺點
與外照射治療相比,放射性粒子為持續性低劑量照射,其生物學效應可顯著增加。在治療前,臨床醫生根據治療計劃係統計算,並嚴格按照治療計劃係統置入放射性粒子,故該方法是一種精確的適形放療,在保證腫瘤組織得到較高劑量放療的同時,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非常小。由於125I放射性粒子的穿透力有限,其有效穿透距離為1.7 cm,屬於近距離放療,故其可實現精確放療且避免外照射的相關並發症,特別是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對於已接受外照射治療的腫瘤複發患者,放射性粒子置入仍是可選擇的治療方法之一,可對複發病灶起到很好的局部控製作用。
與外科手術相比,放射性粒子置入屬微創操作,並發症相對較少,可在局麻下進行,這為許多心肺功能差的老年患者提供了一個接受根治性治療的可能。同時,臨床醫生借助多層螺旋CT和治療計劃係統可精確定位腫瘤,在置入放射性粒子後,立即進行CT掃描,必要時可以立即進行補種,不留治療盲區。
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肺癌亦有少數並發症,如氣胸、血胸、咯血等,但多數情況下並發症均較輕微,一般很少出現致命性損傷。
■小結
放射性粒子置入在周圍型和中央型肺癌以及轉移性肺癌的治療中均可被應用。對於無法手術而病變較局部的患者,臨床醫生可對其進行姑息性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生存時間。放射性粒子置入與其他微創療法聯合應用,將可能在早期肺癌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對於部分不能耐受外科手術治療的老年性早期肺癌患者。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