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放射性粒子微創內照射技術的應用

作者:王俊傑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4-21
導讀

應用放射性粒子治療腫瘤的曆史已百餘年。1901年,法國學者居裏(Curie)首先提出近距離治療的概念;1914年,該國學者帕斯托(Pasteau)和德格雷(Degrais)首次使用鐳管經尿道插植治療前列腺癌,開啟了前列腺癌放射性粒子治療的先河;上世紀80年代,影像學引導技術、計算機三維治療計劃係統和模板定位技術的出現,使放射性粒子治療煥發了青春,在顱內腫瘤、頭頸部腫瘤、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和盆腔複發腫瘤的治療中顯示了很好的前景;2001年,我國自主研製成功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碘125(125I)粒子,由我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應用放射性粒子治療腫瘤的曆史已百餘年。1901年,法國學者居裏(Curie)首先提出近距離治療的概念;1914年,該國學者帕斯托(Pasteau)和德格雷(Degrais)首次使用鐳管經尿道插植治療前列腺癌,開啟了前列腺癌放射性粒子治療的先河;上世紀80年代,影像學引導技術、計算機三維治療計劃係統和模板定位技術的出現,使放射性粒子治療煥發了青春,在顱內腫瘤、頭頸部腫瘤、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和盆腔複發腫瘤的治療中顯示了很好的前景;2001年,我國自主研製成功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碘125(125I)粒子,由我院完成了全國首項經直腸超聲引導計算機輔助放射性粒子治療前列腺癌的操作,開啟了我國放射性粒子治療的先河。

放射性粒子治療的技術特點及優勢

放射性核素目前臨床常用的粒子為125I,其最大優勢是無需特殊防護。鈀103(103Pd)粒子的治療優勢與125I粒子相似,臨床應用時易於防護,劑量局限。

計算機治療計劃係統與質量評估係統由於放射性核素釋放的射線在較短距離內迅速衰減,故粒子源在腫瘤靶體積內的空間分布很關鍵。計算機治療計劃係統的引入,保證了粒子在腫瘤靶體積內的三維空間分布,確保腫瘤靶區接受所需劑量照射,避免出現劑量學熱點和冷點,大大提高了粒子治療的精度。

  為評估粒子置入治療質量,多數研究機構根據X線片來計算粒子置入後的劑量,但由於X線片隻能顯示二維空間關係,精度大打折扣。近年來,利用CT進行粒子置入後劑量評估已逐步取代X線片。

圖像引導技術目前,粒子治療多在超聲、CT指導下進行,手術時間一般為30分鍾至2小時。

  經皮穿刺CT和磁共振成像(MRI)引導技術主要應用於頭部、胸部、盆腔和錐體腫瘤治療。超聲引導技術主要應用於胰腺癌術中治療,腎上腺轉移癌、肝轉移癌、前列腺癌和全身淺表淋巴結轉移癌的治療。

  CT引導技術具有定位精確度高、適時監控、三維空間成像的優勢,缺點是費時。相對而言,超聲引導技術便捷、快速,缺點是精度稍差和隻能二維成像。

優勢與外照射相比,放射性粒子治療可很好地實現局部劑量高度適形和調強,通過影像學技術引導,很好地克服了因器官運動而造成的誤差,治療精度高,真正實現了使腫瘤靶區劑量更高、周圍正常組織損傷更小的放射治療理念。

  放射性粒子治療後的劑量學驗證可很好地提供腫瘤靶區實際照射劑量。通過術後評估,若腫瘤靶區劑量分布達到計劃要求,則可預測到患者預後較好,若劑量分布不理想,可行再次粒子置入或行外照射補充劑量。目前,放射性粒子治療是放療領域唯一能進行劑量學驗證的照射技術。

臨床應用

  頭頸部腫瘤 頭頸部腫瘤以手術治療為主,不能手術者可行外照射。

  放射性粒子術中置入是對手術很好的補充。國外多項研究顯示,術中行粒子置入可明顯降低局部複發率、延長患者生存期,且美容效果好。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張建國教授對腮腺癌患者行術後放射性粒子治療,隨訪5年無1例複發、無神經損傷,療效遠優於手術+外照射。術中殘留腫瘤粒子治療或粒子置入預防複發,將是頭頸部腫瘤臨床治療的發展方向之一。

  複發頭頸部癌治療難度大,再手術和再次外照射的機會降低。本院將超聲或CT引導下放射性粒子治療應用於頭頸部複發癌,獲得了很好的療效。

肺癌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主要以手術治療,不能手術或拒絕手術者可選擇放療和(或)射頻消融。國外學者報告,將放射性粒子治療用於早期患者術後輔助治療,可降低局部複發率,改善生存且無明顯副作用。我國學者在ⅢA期NSCLC中的嚐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建立了CT引導下粒子治療的技術流程,確定了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的活度和劑量安全範圍,目前須進一步積累病例,開展多中心合作以明確粒子治療的實際療效和副反應。

胰腺癌早期胰腺癌治療主要是手術,局部晚期的治療選擇為同步放化療。

  國外報告過放射性粒子治療對比手術切除的隨機分組研究,兩組患者預後相似,但粒子治療組圍手術期並發症明顯減少。我國學者大膽嚐試,創立了經皮穿刺和術中超聲兩種引導技術,初步結果顯示出超越目前治療手段的療效。應進一步明確上述引導技術的適應證及臨床療效,有條件時應開展相關隨機研究。

複發直腸癌國外報告了手術聯合術中125I粒子治療複發大腸癌的研究,結果顯示,1、2、4年局部控製率分別為38%、17%和17%,患者中位生存11個月。另一學者報告,術中放射性粒子置入治療後,患者1、2和4年總生存率為70%、35%和21%,中位生存18個月。我院報告了多程放療後置入125I粒子治療複發直腸癌的研究,采用經皮穿刺微創手術治療,患者中位生存10個月,無嚴重並發症發生。

脊柱原發腫瘤和轉移癌脊柱腫瘤以手術治療為主,也可聯合放療或化療。術中行粒子置入或經皮穿刺粒子置入可很好提升外照射局部劑量,治療錐體或錐旁複發、轉移性腫瘤時安全有效。對於靠近脊髓或大血管的腫瘤,應嚴格控製粒子治療的活度和距離。

前列腺癌早期前列腺癌的標準治療包括手術、外照射和放射性粒子治療。相比較而言,外科手術創傷較大、並發症(尤其是陽痿)發生率高;外照射治療時間較長,一般約需7周,並發症發生率隨劑量增加而增加;放射性粒子治療較微創、治療時間短、操作簡單、可在門診進行,老年患者亦能很好耐受,並發症發生率低。

  美國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放射性粒子治療前列腺癌或聯合外照射治療早中期前列腺癌的比例已占2/3。我院用該手段完成400餘例前列腺癌治療,患者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無嚴重並發症發生。

其他腫瘤南京東南大學郭金和教授在治療食管癌術後或外照射後複發方麵作了大量工作:根據計劃將放射性粒子掛靠在記憶金屬支架上,通過支架的物理支撐作用疏通腫瘤引起的阻塞,同時,放射性粒子釋放射線殺傷腫瘤,這提高了局部控製率、改善了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質量。廣州中山腫瘤醫院張福君教授在肝癌、肝轉移癌等方麵進行了嚐試,其中關於CT引導下穿刺技術的研究被國外雜誌於封麵發表引用。

  在臨床實踐中,放射性粒子治療在微創、圖像引導高精度等方麵的優勢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其在局部達到的高劑量是其他外照射技術無可比擬的,同時,通過圖像引導技術,很好地解決了粒子在腫瘤靶區內的空間分布問題,克服了器官運動導致的誤差,臨床療效令人矚目。該治療手段彰顯了多學科合作的特點,以前列腺癌治療為例,須由外科醫師、放療醫師、物理師、超聲診斷醫師和護士等組成的團隊分工合作、各負其責,才能高速、高質量地完成手術治療。目前,我國衛生部行政管理部門已將放射性粒子治療明確列為三類醫療技術,規定醫療單位在開展粒子治療前,須獲得行業管理方麵的準入和進行人員崗前培訓。

  目前,中國學者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完成了我國獨立知識產權的放射性粒子、治療計劃係統及輔助設備的開發和研製,彰顯了中國學者自主創新的能力。如何將這一技術盡快規範地推廣,造福廣大腫瘤患者,這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發展的方向。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腫瘤中心 王俊傑)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