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中晚期肝癌射頻消融治療更要重視規範化及聯合治療

作者:陳敏華教授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7-05
導讀

         隨著射頻消融(RFA)治療儀器性能的改善,RFA規範化治療及操作技術的嫻熟,肝髒大腫瘤的滅活率得到提高,加之新技術及聯合治療的應用,如微泡脂質載體化療聯合RFA,或經導管動脈內化療栓塞(TACE)聯合RFA等,已使肝細胞癌(HCC)患者的近期療效得到改善;對位於兩葉的多中心癌灶(Ⅳa期),手術切除聯合局部消融治療正被逐漸采用,其可減少對非荷瘤肝組織的損傷,療效優於有遠處轉移的Ⅳb期患者,由此,RFA治療中晚期HCC的作用得到初步認識。中晚期HCC外科手術切除率低、預後差,臨床多采用TACE治療;晚期肝癌則

關鍵字:  RFA | 腫瘤 | 肝癌 | 聯合治療 

inserted image
 

  隨著射頻消融(RFA)治療儀器性能的改善,RFA規範化治療及操作技術的嫻熟,肝髒大腫瘤的滅活率得到提高,加之新技術及聯合治療的應用,如微泡脂質載體化療聯合RFA,或經導管動脈內化療栓塞(TACE)聯合RFA等,已使肝細胞癌(HCC)患者的近期療效得到改善;對位於兩葉的多中心癌灶(Ⅳa期),手術切除聯合局部消融治療正被逐漸采用,其可減少對非荷瘤肝組織的損傷,療效優於有遠處轉移的Ⅳb期患者,由此,RFA治療中晚期HCC的作用得到初步認識。中晚期HCC外科手術切除率低、預後差,臨床多采用TACE治療;晚期肝癌則多以對症支持治療為首選。近年來,采用多種方法聯合治療HCC取得了一定療效,國內外也已有數篇文獻報告了RFA的療效,然而也有不少爭議,其主要原因是對於>5 cm腫瘤,RFA治療難以獲得根治性療效;小衛星灶易遺漏而造成複發率高,RFA難以控製轉移等。

  我中心應用RFA治療中晚期肝癌、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及手術切除後複發癌(RHCC)等難治性肝癌十餘年,開展肝腫瘤經皮RFA 1320人次,在524例HCC患者中,Ⅲ~Ⅳ期癌及RHCC共210例(占40.1%),5年生存率達33.7%。總結我中心中晚期癌RFA療效,分析影響患者生存期的因素,除內科護肝治療及中醫中藥扶正治療外,全麵精確的影像學檢查、重視規範化治療、采用輔助治療策略及綜合治療模式,是提高中晚期HCC療效、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關鍵。建議我國學者開展關於中晚期肝癌治療的多中心研究,采用優化TACE聯合RFA規範化治療模式或聯合新技術治療模式,為臨床大量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成本效益高、療效好的治療國策。(本文數據統計由楊薇副教授等協助完成,謹表謝意)

  治療前精確的影像學檢查

  RFA治療的精髓是對腫瘤整體進行精準滅活並盡量減少正常肝組織損傷,其前提是對腫瘤浸潤範圍和衛星灶的確認。超聲是引導RFA治療的首選方法,近年來,超聲造影(CEUS)新技術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判斷腫瘤大小及邊界形態 常規超聲對腫瘤大小的測量值較CT大。其對腫瘤邊界的識別基於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不同聲阻抗,當癌組織呈浸潤性生長或與非癌變肝細胞交替存在時,易低估腫瘤大小。此外,腫瘤部位、切麵掃查、測量方法及人為因素等多種原因常造成對腫瘤大小的測量誤差。多年來,筆者采用CEUS確認腫瘤實際大小及邊界範圍,為製定消融方案滅活腫瘤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界定腫瘤浸潤範圍 在超聲造影血管期,腫瘤邊界增強、範圍增大,內部癌細胞浸潤及微血管生成增多,反映出癌組織浸潤性生長的病理學特征,由此可界定肝癌浸潤範圍。

  CEUS還可顯示微泡進入腫瘤微血管, 增強來自病灶邊緣浸潤範圍的諧波信號強度,更清晰地反映了癌組織與周圍肝組織的差異。我們的研究首次提出以血管期增強範圍界定肝癌浸潤範圍的理念,為RFA精準治療奠定了基礎。臨床應用結果證實,製定覆蓋腫瘤及浸潤範圍的消融方案對減少其複發殘留有重要意義。

  檢出微小肝癌、衛星灶 對於微小肝癌或衛星灶,常規超聲易漏診,更難以定性,CEUS則可靈敏顯示。初期研究顯示,對於肝硬化背景下≤2 cm的小癌灶,CEUS顯示率為91.1%,略高於增強CT(80.4%),可成為製定治療方案及篩選RFA適應證的重要手段,並引導進行有效消融。

  瘤周衛星灶表明腫瘤已向癌周擴散或沿血管浸潤形成肝內轉移,RFA治療後極易複發再生,對此,在患者肝功能條件許可下,筆者盡可能將主灶、衛星灶及其間區域同時充分消融,使腫瘤複發顯著減少。

  規範化治療

  RFA治療中晚期HCC主要有三大難題:大腫瘤不易整體滅活;鄰近心膈麵、胃腸、膽囊及肝門等外周區域的腫瘤安全範圍不足,易發生並發症;侵犯鄰近大血管或腫瘤富血供致熱量損失(即“熱沉效應”),造成腫瘤易殘留複發。因此,須用CEUS提供上述信息,製定治療方案,進行規範化治療及適宜的個體化治療。

  大腫瘤規範化治療 大量證據表明,對於結節狀、團塊狀有邊界的腫瘤,超聲及CEUS引導下經皮RFA治療有諸多優越性;

  >5 cm的腫瘤易向周圍浸潤,消融範圍須超出CEUS所示浸潤範圍5 mm,以保證足夠的安全範圍。

  我中心於2002年首先建立了對>3.5 cm腫瘤的消融模型,如對於4.3 cm類球形腫瘤,至少消融5.3 cm的範圍,用4個5 cm大小的消融灶覆蓋滅活。布針定位時,先在腫瘤下2/5作一橫切麵,設3個重疊消融灶,布針穿刺點距腫瘤中心0.8 cm,繼而在3個灶正上方中心設第4個灶,布針點;嚴格按照腫瘤大小,設定能覆蓋球體腫瘤的方案。

  近年來,一種新型多針雙電極冷循環消融係統問世,可根據腫瘤大小、形狀,用2~3支針在距瘤周內側0.5~1.0 cm處布針,針距約1.5~2.5 cm,在25~40分鍾內即可獲得6~7 cm的消融灶,電流在有效距離電極間交替循環對流,完成大腫瘤適形凝固消融。對於直徑>5 cm的腫瘤,多於RFA後24~48小時內行CT、磁共振成像(MRI)或即刻CEUS檢查,以及時發現殘留灶並行補充治療。

  不同部位腫瘤個體化治療 針對鄰近腸管、膈肌、心髒、膽囊或在肝遊離麵、遊離緣的HCC,應建立不同的個體化消融方案及附加方法。基本治療原則是:注水分離腫瘤與肝外相鄰結構,使鄰近肝外結構的腫瘤區域獲充分消融;進針方向因針而異,傘狀多針尖或錨狀電極進針垂直於鄰近結構,采用提拉式或拽拉式擴針;單針則采用距相鄰結構5~10 mm距離平行進針。進針後,以多切麵掃查證實針尖未累及其他髒器結構,隨後開始通電消融。

  腫瘤侵犯鄰近大血管及合並癌栓治療 對不宜行TACE治療或TACE療效不佳、肝功能差而血供較豐富的較大腫瘤,可采用以下策略:① 在彩超引導下經皮消融阻斷腫瘤供血動脈,在腫瘤一過性缺血狀態下即刻消融腫瘤整體,可獲較高滅活率,擴大消融範圍;② 首選單針更有利於消融血管受侵部位,平行於血管走行,相距約5 mm穿刺進針;③ 對門脈二級以上末梢支受侵合並癌栓者,應首先充分消融癌栓部分,以防止消融腫瘤過程中癌細胞沿血管走行,引起播散轉移。

  新技術及聯合治療

  吳孟超院士指出,近年來,除早期診斷率、外科手術方法與技術水平的提高外,治療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肝癌綜合治療水平。湯釗猷院士提出肝癌治療三大原則,即早期治療、綜合治療與積極治療,發揮各種方法的優勢,提高總體療效,對中期患者可延長生存期,少數病例甚至可獲得手術切除機會;對晚期患者則可減輕痛苦,延長生存。

  RFA聯合熱敏脂質體多柔比星 RFA對邊界不清或較大腫瘤的療效有限。熱敏脂質體多柔比星經靜脈注射可濃聚在肝髒,即刻行RFA加熱治療,可使包裹在脂質體內的多柔比星局部釋放到腫瘤內,從而有效發揮抗腫瘤效應。有研究顯示,該療法可提高Child(肝功能分級) A、B級HCC患者(腫瘤最大達7 cm)治愈率。筆者認為,該療法對4~5 cm大腫瘤的滅活效果尤為顯著。

  TACE聯合RFA 在RFA治療前通過TACE降低“熱沉效應”影響已成為共識。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與解放軍總醫院介入科合作,對非手術適應證、血供較豐富及伴有2~3個腫瘤的HCC患者試行RFA+TACE的治療模式,初步結果顯示,其在複發性腫瘤患者中療效較滿意, RFA+TACE組完全滅活率明顯高於TACE組(93.5%對68.6%),複發率明顯低於TACE組(20.7%對57.1%)及RFA組(43.2%),患者生存期也顯著較長;對於RHCC,TACE+RFA可使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至44.3%,故聯合治療是值得重視和推廣的方法。

  然而,多次TACE可能加重肝硬化及肝功能受損,對此,研究者們進行了一項優化聯合治療方案的前瞻性研究,即先行1次超選擇TACE治療,在患者肝功能或其他身體條件允許下,在數天或一周內行RFA治療,初步結果顯示,對於中晚期HCC,該方案可減小肝功能損傷、延長患者生存期。

  (作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超聲科 陳敏華)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