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

攝入蛋白質過少易產生饑餓感

作者: 來源:新華網 日期:2011-10-18
導讀

         澳大利亞和英國研究人員發現,攝入蛋白質過少,即蛋白質占熱量來源比例低於15%時,人容易產生饑餓感,導致吃更多零食、攝入額外熱量,不利保持健康體重。

關鍵字:  攝入 | 蛋白質 | 饑餓感 

  澳大利亞和英國研究人員發現,攝入蛋白質過少,即蛋白質占熱量來源比例低於15%時,人容易產生饑餓感,導致吃更多零食、攝入額外熱量,不利保持健康體重。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征募22名誌願者,男女皆有,體重正常,年齡介於18歲至51歲間。研究人員讓他們在實驗室食用三餐,包括相同的正餐和可自選的零食。譬如早餐為鬆餅,午餐是烤金槍魚和沙拉,晚餐是牛肉麵或肉醬意大利麵、蔬菜和一道甜點。

  一餐熱量中,30%來自脂肪,其餘來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前四天10%的熱量來自蛋白質,隨後四天15%的熱量來自蛋白質,最後四天增為20%。實驗期間,誌願者每天從事相同運動和其他活動,避免因無聊或壓力進食。

  誌願者說,前四天早餐後兩小時饑餓感甚於後麵8天,後麵8天饑餓感相同。因此,誌願者在前四天選用零食較多,多攝入熱量1036卡路裏。如果不進行額外鍛煉,照此計算,一個月可能增重1公斤左右。

  這一研究結果10月12日由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發表。

  英國《每日郵報》援引報告主要作者、悉尼大學艾利森·格洛斯比的話報道:“結果顯示,人們對蛋白質的食欲相當強,當食物中蛋白質比例偏低,這種食欲能夠促使人攝入額外熱量。”

  報告作者之一、悉尼大學的史蒂夫·辛普森說,蛋白質由氨基酸組成,遊離氨基酸的循環對控製食欲發揮著重要作用,體內很多地方,包括大腦某些部位的氨基酸受體參與控製進食和產生饑餓感。至於氨基酸如何作用於大腦抑製食欲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營養學家建議減肥人士合理安排膳食結構,大致可以四分之一為蛋白質,四分之一為碳水化合物,一半為蔬菜。

  英國成年人飲食中,蛋白質所占比例平均為12%,不少人由於食用加工食品而攝入大量碳水化合物,減少了熱量來源中蛋白質的比例。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劍橋大學營養研究小組負責人蘇珊·傑布說,食用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譬如碳酸飲料是致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們“稀釋”了人們攝取的蛋白質。

  “我們建議適量增加(蛋白質),但也不提倡食用大量蛋白質或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傑布說,“研究結果應用於現實世界中就是,攝取15%的蛋白質足以避免熱量攝入過量,有助減重。”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