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進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糾正患者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方麵的變化,而且要求清除患者的心理障礙,恢複患者的社會角色,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QOL)。傳統的臨床試驗療效評價指標常是側重於生理方麵,如治愈率、病死率、生存時間等。而今隨著WHO健康新概念的提出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生存質量的評價已經成為臨床試驗療效考評的重要指標之一。1985年美國FDA就已決定新藥評估不但要提供患者生存期,還要提供患者生存質量的資料,建議把患者生存質量作為臨床試
馬禮欽
1994年7月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在福建省腫瘤醫院工作至今,現為頭頸部放療副主任醫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鼻咽癌調強放療及放療後生存質量,先後發表多篇相關論文。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進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糾正患者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方麵的變化,而且要求清除患者的心理障礙,恢複患者的社會角色,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QOL)。傳統的臨床試驗療效評價指標常是側重於生理方麵,如治愈率、病死率、生存時間等。而今隨著WHO健康新概念的提出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生存質量的評價已經成為臨床試驗療效考評的重要指標之一。1985年美國FDA就已決定新藥評估不但要提供患者生存期,還要提供患者生存質量的資料,建議把患者生存質量作為臨床試驗的終點。
鼻咽癌在我國,尤其南方各省發病率較高,以放射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為其主要治療手段。近年來隨著CT 和MRI 等影像技術的進步、常規放射治療技術的改進、放化療綜合治療的應用,鼻咽癌臨床療效有了較明顯的提高,5年生存率升至67%~75%。而近年來調強適形放療(IMRT)新技術的應用使鼻咽癌的療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5年生存率已超過80%,相當一部分患者經治療後獲得長期生存。
隨著生存期的延長,放射治療後出現的遠期後遺症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問題也日益顯著。鼻咽癌具有向鄰近組織浸潤生長的生物學特點,病灶附近是垂體、腦幹、顳葉、顱神經、脊髓、眼、耳、口及唾液腺等重要組織和器官。不但病灶本身可侵犯,放射治療也常涉及這些正常組織器官並超過其照射耐受劑量,這勢必會對軀體尤其是頭頸部的重要功能產生影響。放射治療後鼻咽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損傷性並發症,如常規放射治療後常見的並發症有口咽幹燥、耳鳴、聽力障礙、頸部纖維化、張口困難、視力障礙、性功能障礙等。
由於人與社會接觸以及情緒反應很大程度依靠頭頸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隨著鼻咽癌治療後患者生存期的延長,放射治療後的遠期並發症從軀體、心理、社會功能等多方麵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研究鼻咽癌放射治療後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