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學模式已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進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糾正患者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方麵的變化,而且要求清除患者的心理障礙,恢複患者的社會角色,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QOL)。傳統的臨床試驗療效評價指標常是側重於生理方麵,如治愈率、病死率、生存時間等。而今隨著WHO健康新概念的提出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生存質量的評價已經成為臨床試驗療效考評的重要指標之一。1985年美國FDA就已決定新藥評估不但要提供患者生存期,還要提供患者生存質量的資料,建議把患者生存質量作為臨床試
鼻咽癌放射治療後生存質量研究
目前鼻咽癌放療後患者的生存質量問題愈來愈受到學者的重視,國內外已有相關研究報道陸續發表。
孔琳等總結了336 例生存5 年以上的常規放射治療後鼻咽癌患者,有84.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晚期副反應,部分患者存在嚴重的生存質量問題。常見的副反應包括聽力下降、放射性齲齒、口幹、張口困難和顱神經損傷。
李堅等的調查結果表明,鼻咽癌放射治療後發生率最高的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並發症主要有口幹、新生齲齒、張口困難、聽力下降和身體虛弱。
伍勇等采用SF-36 表對192 例鼻咽癌無瘤生存患者的生存質量分析發現,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療後2~4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種症狀,其中口幹最常見,其次是聽力下降和記憶力下降,進食吞咽困難、張口困難和頸部活動障礙的3~4級症狀也較多。研究者認為,采用精確放射治療技術如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或調強放射治療,在保證腫瘤靶區劑量的條件下,降低正常組織器官劑量,則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Yeh等研究發現,鼻咽癌常規放療後遠期中重度口幹的發生率高達87.8%。唾液腺的晚期放射性損傷表現為不可逆性或持久性的口幹,進而繼發齲齒、口腔疼痛、味覺喪失、吞咽進食困難及睡眠障礙等並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此外,樊晉川等研究發現,鼻咽癌放療後引起耳鳴、聽力下降、頸部活動受限和張口困難的相關副反應也是影響生存質量的主要問題。
已有研究表明,鼻咽癌放療後患者生存質量的變化趨勢為放療中下降,以後逐漸恢複,頭頸部症狀和鼻咽癌相關症狀則呈現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然而,以上這些研究多是分析鼻咽癌常規放療後的遠期副反應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國內外尚缺少量化評估調強適形放療後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其隨時間變化的研究。調強適形放療技術近年來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廣泛,它能夠實現腫瘤靶區高劑量照射而周圍正常組織和重要器官受到盡量少的照射,大大改善了放射治療的增益比。已有許多研究表明,調強適形放療技術對提高鼻咽癌療效顯示出了良好的前景。那麼這項技術對鼻咽癌治療後患者總的生存質量是否同樣帶來獲益呢?目前尚沒有對鼻咽癌患者調強適形放療後和常規放療後的生存質量進行對照研究的相關報道。
IMRT與常規放療生存質量比較研究
我們參考EORTC QLQ-C30 量表並結合鼻咽癌的相關症狀和反應,編製了“鼻咽癌患者生存質量調查問卷(35項)”,對142例在我院首診確診及治療的鼻咽癌無瘤生存患者進行麵訪問卷調查。隨訪中位時間為25個月,按不同的放射治療技術將患者分為調強適形放射治療組(IMRT組)75例和常規放射治療組(CRT組)67例,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其隨時間的變化差異與趨勢進行同期對照比較研究,並分析了鼻咽癌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因素。
生存質量比較
結果顯示,IMRT 組鼻咽癌患者在“疾病與治療相關症狀反應”方麵的評分較CRT組高,分別為78.9±10.3和69.8±13.3(t=4.59,P=0.000),即IMRT組患者比CRT組患 者生存質量好,放射治療後晚期副反應小。
已有相關文獻報道,運用調強適形放射治療技術能明顯減輕頭頸腫瘤患者治療後的口幹症狀,降低與放射治療相關的口腔疾病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提高患者治療後生存質量。中國台灣作者Fang等分析比較采用適形放射治療和常規放療的鼻咽癌患者生存質量,也發現適形放療能明顯改善鼻咽癌放射治療後存活者的頭頸部相關症狀和廣義的生存質量。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相符,且多因素分析也發現,放射治療技術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尤其是“疾病與治療相關症狀反應”方麵的重要因素。
圖IMRT組與CRT組鼻咽癌患者治療後副反應評分比較(分值較高者副反應較小,生存治療較好)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