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68歲,一般情況良好,患高血壓5年餘,口服貝那普利5 mg qd,血壓控製良好。患者因大便帶血數月就診,檢查示癌胚抗原(CEA)36.27 μg/L,腸鏡示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腫塊伴狹窄,病理示中度慢性炎,間質散在異形細胞;CT示肝髒多發腫塊(左葉病灶緊鄰胃壁,右葉病灶緊鄰肝門血管,圖A),CT引導下經皮肝穿刺病理示腺癌,KRAS突變型。該患者考慮為直腸癌Ⅳ期(肝轉移)、KRAS突變型。
■病史簡介
患者男性,68歲,一般情況良好,患高血壓5年餘,口服貝那普利5 mg qd,血壓控製良好。患者因大便帶血數月就診,檢查示癌胚抗原(CEA)36.27 μg/L,腸鏡示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腫塊伴狹窄,病理示中度慢性炎,間質散在異形細胞;CT示肝髒多發腫塊(左葉病灶緊鄰胃壁,右葉病灶緊鄰肝門血管,圖A),CT引導下經皮肝穿刺病理示腺癌,KRAS突變型。該患者考慮為直腸癌Ⅳ期(肝轉移)、KRAS突變型。
該病例來自血管靶向治療優秀案例評選(2011 CSCO)的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怡茜醫師。
Setp 1該患者是否應接受手術治療?
肝髒是結直腸癌最易發生轉移的部位,確診時約15%~25%伴同時性肝轉移,但其中80%~90%的病灶初始無法手術切除。目前,根治性手術切除仍是肝轉移患者獲得治愈的唯一機會。此外,有研究顯示,轉化性治療可使約13%初始不可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轉化為可切除,術後3年、5年和10年總生存(OS)率分別達52%、33%和23%。由此可見,對於初始無法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學界公認的是采用積極有效的轉化性化療,創造手術切除機會,從而為患者帶來治愈希望。
該患者為直腸癌伴同時性肝轉移,肝多發轉移灶,左右葉均受累,右葉病灶與肝門血管相鄰,考慮到肝轉移灶手術切除是影響OS的重要因素,多學科團隊(MDT)專家討論後認為,肝轉移灶目前雖不可切除,但采用術前轉化性治療縮小病灶,仍可能爭取R0切除,以期取得最大的生存獲益。值得注意的是,該患者的原發灶位於直腸,伴腸腔狹窄,轉化性治療時應注意密切監測,如出現腸梗阻、出血等腫瘤急症,應盡快急診手術。
Setp 2采用何種術前轉化性治療方案?
對於潛在可切除的結直腸癌肝轉移,術前轉化性治療的目標是最大化縮小腫瘤,使肝轉移灶轉化為可切除。既往研究提示,肝轉移灶的切除率與術前轉化性治療的有效率呈正相關,這為靶向藥物聯合化療的術前轉化性治療提供了依據。
2004年一項Ⅲ期臨床研究AVF2107g顯示,貝伐珠單抗聯合含伊立替康方案(IFL)不僅顯著改善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PFS)和OS,客觀緩解率(ORR)亦有顯著改善(P=0.004),且KRAS野生型和突變型患者均可獲益。此後的多項臨床研究證實,貝伐珠單抗術前轉化性治療具有較高的ORR和手術切除率。2008 年一項Ⅱ期研究顯示,貝伐珠單抗聯合卡培他濱+奧沙利鉑(XELOX)使初始不可切除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ORR達73.2%,R0切除率為93%。2011 年BOXER研究顯示,46例初始不可切除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接受貝伐珠單抗聯合XELOX治療的ORR達78%,R0切除率20%。GONO研究中,貝伐珠單抗聯合三藥方案(FOLFOXIRI)使單純肝轉移患者的ORR和R0切除率分別達80%和40%。2011年一項研究顯示,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使單純肝轉移結直腸癌患者的ORR達86%。此外,大型觀察性First-BEAT研究顯示,704例單純肝轉移患者接受基於貝伐珠單抗的方案治療後,肝轉移灶切除率為15.2%,其中85例(12.1%)R0切除者的2年OS率達95%。
上述臨床研究中,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使mCRC患者的ORR提高至78%,R0切除者的2年OS率達95%。結合該患者為KRAS突變型,遂選擇貝伐珠單抗聯合5-氟尿嘧啶+亞葉酸鈣+奧沙利鉑(FOLFOX4)作為術前轉化性治療方案。
Setp 3 貝伐珠單抗術前轉化性治療的安全性和療程問題?
一直以來,臨床醫師對貝伐珠單抗的特殊圍手術期並發症存在顧慮,使得臨床應用受限。近年來的BOXER、GONO和First-BEAT等臨床研究與臨床實踐表明,貝伐珠單抗術前轉化性治療的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不影響肝髒再生,還可減少化療相關肝髒損傷,保護患者不受化療誘導的肝髒毒性作用。臨床上,隻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即術前至少停藥6周,術後至少4周後使用,就可有效避免或減少手術相關特殊並發症如出血、血栓及傷口愈合障礙等的發生。
在療程上,2010年佐齊(Zorzi)等的研究顯示,與術前貝伐珠單抗聯合FOLFOX方案治療1~8個周期組相比,療程≥9個周期組的ORR並未顯著提高(P=0.74),而肝竇損傷(P=0.017)和肝功能不全(P=0.035)發生率明顯增加。因此,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建議,新輔助治療以2~3個月為宜,且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一旦評估轉化為可切除,應及早手術。
Setp 4 術後治療策略如何選擇?
在肝轉移灶局部治療手段中,手術切除是推薦方法,但對於部分技術上難以切除的肝轉移灶,消融治療是較好的替代方法。須注意的是,2006年一項研究顯示,RFA對結直腸肝轉移的療效不及手術切除,局部複發率(37%對5%,P<0.001) 明顯更高,OS率(27%對71%,P<0.001)顯著降低,提示可切除病灶仍首選手術切除。
該患者經轉化性治療後接受了原發灶和肝轉移灶同期處理,且肝轉移灶得到手術+RFA治療,這些手段構成了結直腸癌肝轉移的綜合治療措施,更體現了MDT合作的整體理念。
鑒於患者已有遠處轉移,雖然所有病灶均已處理,但術後仍要考慮進一步治療。術前貝伐珠單抗聯合FOLFOX方案治療有效,術後繼續采用該方案治療6個周期,CEA水平在2.5~3.27 μg/L間波動。化療期間,患者的惡心、嘔吐和周圍神經毒性較輕(1級),未出現明顯骨髓抑製;治療中曾出現一過性血壓升高,最高達150/90 mmHg,未予特殊處理即降至正常。治療後隨訪CT示腫瘤未複發(圖C)。
■診療經過
該患者接受貝伐珠單抗聯合FOLFOX4治療4個周期後,CT示肝轉移灶和原發灶均有縮小(圖B),療效評價部分緩解(PR)。治療過程中,CEA水平進行性下降至5 μg/L以下。此後,停用貝伐珠單抗,采用單純FOLFOX4化療2個周期,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評估示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癌伴局域淋巴結轉移,肝左外葉轉移灶有壞死,累及鄰近胃壁。
經積極準備後,行直腸癌根治術+肝髒部分切除術+轉移灶射頻消融(RFA)。術中未見出血、腸穿孔和血栓形成,術後恢複良好,未出現傷口延遲愈合。術後病理示直腸腺癌,Ⅱ級,部分黏液腺癌,潰瘍型,腫塊大小6 cm×3 cm×0.8 cm,侵及全層達漿膜外脂肪結締組織;區域淋巴結9/9轉移;肝左外葉、右前葉見癌轉移伴大片壞死。KRAS檢查示突變型。術後PET/CT檢查示原肝髒右前葉與左內葉交界處病灶此次未見顯示,未見病灶殘留。
■重要啟示
本例直腸癌肝轉移病例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首先評估患者的體能狀態、原發灶和肝轉移灶的具體情況,確定治療目標,采取積極根治或姑息治療方案。該患者肝轉移灶有潛在根除可能,臨床研究提示,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能給患者帶來較高的ORR,因此給予該患者聯合貝伐珠單抗的轉化性治療方案是合理和正確的,最終使肝轉移灶得到了局部手術切除和RFA治療,為患者帶來了臨床獲益。
臨床研究已證實,貝伐珠單抗術前轉化性治療的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臨床上隻要病例選擇得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就能避免或減少手術相關特殊並發症。該患者在術前停用貝伐珠單抗約6周,術後4周後接受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術中未見出血和血栓形成,術後未出現切口延遲愈合,充分證實了貝伐珠單抗術前轉化性治療的良好安全性。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