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食管癌高發國家,但由於患者到醫院就診時,幾乎90%以上均為中晚期,導致我國食管癌5年生存率幾十年來無明顯改善,而早期食管癌無論是外科手術還是內鏡下微創治療,其5年生存率均可達90%以上,因此,食管癌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對提高患者生存率至關重要。中央轉移支付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6年多的實踐證明,在我國尤其是食管癌高發地區開展食管癌(或賁門癌)篩查及早診早治工作是積極可行的。
中國是食管癌高發國家,但由於患者到醫院就診時,幾乎90%以上均為中晚期,導致我國食管癌5年生存率幾十年來無明顯改善,而早期食管癌無論是外科手術還是內鏡下微創治療,其5年生存率均可達90%以上,因此,食管癌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對提高患者生存率至關重要。中央轉移支付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6年多的實踐證明,在我國尤其是食管癌高發地區開展食管癌(或賁門癌)篩查及早診早治工作是積極可行的。
食管癌篩查和早期診斷的現狀及問題
目前,食管癌篩查和早期診斷的技術包括食管拉網細胞學、內鏡下碘染色輔以病理學檢查及分子生物學方法。
食管拉網細胞學 20 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末,我國農村高發現場一直采用食管拉網細胞學方法作為初篩,該方法在食管癌篩查和早診方麵發揮了裏程碑式作用。但由於接受度和敏感性較低,限製了其廣泛應用,今後須進一步的研究提高拉網細胞學的敏感性,找到一種成本低、接受度及敏感性高的初篩方法。
內鏡學方法 經過40多年實踐、選擇和優化,食管癌篩查和早期診斷的路線越來越清晰。內鏡篩查、食管黏膜碘染色輔以靶向活檢是目前食管癌篩查和早期診斷的金標準。但該方法主要缺點是成本高、技術要求高,需要嚴格培訓。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生物學改變應先於病理形態學改變出現,在現有碘染色和活檢的基礎上,應用內鏡發現有生物學改變的“早期病變”,進一步提高內鏡的早診水平,這種內鏡稱為生物學內鏡,目前已有相關研究報告。
分子生物學方法 將分子生物學用於腫瘤篩查和早期診斷是幾代人的夢想,這種方法既簡單、接受度又高。隨著近幾年高通量技術的發展,成本也明顯降低,為分子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契機。同時我國科研投入不斷增加,且我們具有豐富的早期食管癌病源和隊列,為研究發現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變的分子生物學標誌物打下了堅實基礎。
食管拉網細胞學檢查具有獨創性,使人們認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成為可能。而食管內鏡檢查加碘液染色和指示性活檢技術提高了篩查的可接受性及準確性,並可在一次檢查中同時完成篩查和診斷,該技術經高發現場人群篩查反複印證,效果顯著,切實可行,在實際應用中,該技術可發現不同階段的癌前病變,如輕、中度和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及不同期別食管癌,如黏膜內癌、黏膜下癌和其他浸潤癌,使早期診治的進一步推廣成為可能。
除上述三種傳統的篩查和早診技術外,能否跳出食管本身病變去探索食管癌的篩查和早期診治技術呢?臨床上經常發現,食管癌可以合並下咽癌、胃癌、賁門癌等,研究顯示,下咽癌和口咽癌合並食管癌的發生率高達44.3%。因此,可以尋找兩者分子標誌物的異同,試圖通過檢查口咽黏膜來預測食管癌的發生情況。
食管癌早期治療的現狀及問題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變的內鏡下微創治療技術有多種,但目前早期治療尚存在三個主要問題。
首先,目前內鏡下微創治療以病理診斷為基礎,臨床上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治療策略為: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均行內鏡下微創治療,對於輕、中度不典型增生病變,目前的治療原則是隻進行定期隨訪觀察。但研究表明,25%的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並不能發展成食管癌,這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過度治療;而輕、中度不典型增生的13.5年癌變率分別為25%和50%,這意味著這部分患者可能將失去最佳的治療和幹預時機。
因此,單純以病理診斷為基礎指導內鏡下微創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需研究發現其他分子標誌物,更為客觀地預測食管癌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客觀地指導臨床治療。
其次,食管癌治療術前除了需病理診斷外,還應看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淋巴管(或脈管)浸潤情況。遺憾的是,目前無論是對活檢標本的病理學檢查,還是內鏡和影像學檢查,均難以精確判斷腫瘤浸潤深度,更難以監測早期癌的淋巴結有無轉移,有無淋巴管(或脈管)浸潤,這使早期癌內鏡下微創治療的療效存在某種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已獲得早期診斷的患者失去最佳治療機會。故應進一步研究尋找某些標誌物預測病變浸潤深度、判斷是否有淋巴結轉移及脈管浸潤,以有效指導治療策略。
最後,食管癌內鏡下微創治療後隨訪時間如何界定?目前的隨訪原則是術後第3個月、6個月、1年、2年進行複查,但經驗告訴我們,食管癌存在同時性和異時性多原發癌,這些患者腫瘤進展速度遠快於無多原發癌者,如何區分這兩類患者,能否在內鏡和病理診斷基礎上通過某些標誌物更早地預測發生異時性多原發癌的可能,有待開發更客觀的個體化隨訪方案。
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追溯曆史
我國食管癌的早診早治工作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末期,從1959年周恩來總理指示中國醫學科學院日壇醫院(現腫瘤醫院)李冰書記派醫療隊到河南林縣調查食管癌發病情況至今,已走過50多載春秋。1973~1975的三年死因回顧調查發現,我國許多常見惡性腫瘤如食管癌、胃癌、肝癌及鼻咽癌等呈地域性高發。因此,我國在河南林縣、河北磁縣等地先後建設了食管癌防治現場,北京、河南、河北等地的許多學者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努力。正是由於幾代人的努力及技術淮備,才使現在的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站在高起點。目前的工作既是過去工作的繼續,也是新形勢下的發展。
實現兩個轉變 構建民心工程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症防治工作實現了曆史的兩個轉變:從科學家主導轉變到政府主導;從科學研究項目轉變到政府指導下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兩個轉變”給腫瘤防治工作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群眾開始認識到癌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可通過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中斷其惡性發展進程,恢複健康。區域性普及人群篩查及早診早治可降低當地人群中的食管癌死亡率,在此基礎上,提高群眾認知水平,逐步開展癌症的綜合防治,並與其他慢性病防治相結合,可降低食管癌(或賁門癌)的發生率,實現項目的遠期目標。
2010和2011年度,食管癌(或賁門癌)早診早治項目承擔縣從11個發展到 71個,在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間,共篩查202876人,檢出病例2529人,早期病例1607人,大部分患者及時得到了治療,這是一份了不起的答卷。在癌症高發區,政府將項目作為民生工程,給予專項撥款,擴大篩查範圍,使更多百姓受益。
六年的實踐向世人表明,在癌症防治領域,政府有可為,基層醫療單位有所為,早診早治沒有停留在紙上,正在食管癌高發地區推廣,成為普通百姓可以享受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打造牢固的技術隊伍
隨著早診早治項目的拓展,更多承擔任務的項目縣沒有高發現場的經驗,技術人員對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的認識不足,亟需加強培訓工作。目前,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的培訓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省市培訓,依據專家組提供的標準課程培訓,重點在提高技術操作能力上,專家組給予技術和培訓設備的支持。二是專家組和重點省區項目主管部門聯合主辦項目大區培訓班,重點是提高內鏡和病理的綜合診斷能力。三是為使篩查出的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逐步在有條件的項目單位推廣適宜縣級單位開展的內鏡微創治療技術。
在食管癌高發區普及
在食管癌高發地區正常人群中開展篩查和早診早治的工作目標非常明確,即重點在於發現癌前病變和早期癌,並及時進行幹預。目前項目技術方案適宜在食管癌高發區推廣,對於一個60萬人口的項目縣,如果40~65歲篩查人群按30%計算(18萬人),參加率按70%計算(12.6萬人),每年篩查2.5萬人,在5年內即可覆蓋全縣域。若把篩查工作常態化並堅持下去,可以預期,經過一段時間,就可能會實現該地區食管癌發生率下降和死亡率降低的目標。
由於我國食管癌高發區呈區域性特點,逐步在近300個高發縣中普及篩查及早診早治項目,不僅易於推廣普及,技術交流和技術幫扶,且區域效應明顯,對我國食管癌的防治工作有深遠影響。
整合資源,持續發展
另外,將癌症的預防和其他重點慢性病的綜合防治相結合,不僅整合了資源,方便了群眾,且把單一腫瘤的早診早治工作納入到慢性病防治體係,使項目可持續發展。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