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直腸癌同時性肝轉移1

作者:李德川 朱遠 應傑兒 鞠海星 朱利明 劉魯迎 杜義安 張淩男 吳偉 朱玉萍 黃新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8-21
導讀

         患者,女性,69歲。2011年3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大便帶血,色暗紅,與大便混合,每次排便均有,伴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時有裏急後重,無黏液便,無腹痛、腹脹、腹瀉等症狀,未就醫。2011年6月起感症狀加重,於當地醫院肛腸科就診,肛門指診發現直腸腫塊,遂來我院就診。診斷為直腸癌伴肝轉移cT3N(+)M1a,ⅣA期。

關鍵字:  直腸癌 | 肝轉移 
 直腸癌同時性肝轉移1例  直腸癌同時性肝轉移1例

 

  病史簡介

  患者,女性,69歲。2011年3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大便帶血,色暗紅,與大便混合,每次排便均有,伴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時有裏急後重,無黏液便,無腹痛、腹脹、腹瀉等症狀,未就醫。2011年6月起感症狀加重,於當地醫院肛腸科就診,肛門指診發現直腸腫塊,遂來我院就診。患者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心髒病等病史,個人史、家族史無特殊發現。患者及家屬對於治療持積極態度,但患者經濟條件一般。

  入院後檢查

  直腸指檢 距肛緣7 cm處可觸及直腸腫塊下緣,質硬,活動度欠佳,指套染血。

  血清學檢查 血清癌胚抗原(CEA)濃度為18.12 ng/ml,血常規、生化等無明顯異常。

  腸鏡 直腸距肛緣8 cm腫塊,環繞腸腔全周,腸腔狹窄;活檢病理示中分化腺癌。

  K-ras基因檢測 突變型。

  盆腔磁共振成像(MRI) 直腸中下段癌伴骶前結節灶侵犯及腸周多個小淋巴結。

  CT 上腹部CT 示右肝轉移瘤;胸部CT未發現明顯異常。

  MDT討論薈萃

  放射科

  患者盆腔MRI發現直腸中下段明顯不規則環形增厚,增強後強化較明顯,直腸外膜不完整,直腸與骶尾骨間見一約1.8 cm大小的結節灶,增強後環形強化,直腸周圍另見多個小淋巴結。上腹部CT提示,右肝後葉上段第Ⅶ段見一枚低密度灶,大小約4.2 cm×3.3 cm,形態不規則,平掃邊界欠清楚,增強掃描動脈期輕度強化,邊緣可見迂曲增粗肝內動脈影。門脈期病灶持續強化,邊界顯示清楚。

  結合患者腸鏡檢查及活檢病理,患者目前診斷為直腸癌伴肝轉移cT3N(+)M1a,ⅣA期。

  肝髒外科

  患者肝髒第Ⅶ段單發腫瘤,大小4.2 cm×3.3 cm,餘肝未見腫瘤占位,肝髒質地較好,無明顯肝硬化,肝髒轉移瘤有切除可能。若患者原發灶及轉移灶能獲得根治性切除,則可提高療效,延長患者生存,但患者具有同時性肝轉移、肝髒腫瘤較大等不良預後因素,可考慮先行全身化療,若腫塊縮小,可考慮原發灶及肝轉移灶的同期或分期切除。

  結直腸外科

  該患者為ⅣA期直腸癌患者,目前無明顯梗阻、嚴重出血、穿孔征象,宜首先采用全身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近年來多項大型臨床試驗結果提示,手術切除肝轉移瘤可為患者帶來生存獲益。2004年,安丹(Adam)教授等的報告認為:若患者肝轉移灶能R0切除,其5年生存率高達48%;肝轉移灶最初無法切除、經轉化治療後R0切除,5年生存率則為33%;但肝轉移灶不能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低於10%。隨著技術進步及有效藥物的應用,2009年,堤茲(Kopetz)教授等報告認為,肝轉移灶獲R0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至55%,但未能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仍低於20%。

  該患者肝髒轉移瘤評估為潛在可切除,可考慮給予患者積極的治療方案,同期或分期切除原發灶及轉移灶,以獲得最佳的療效。該患者直腸指檢腫塊較為固定,活動度差,影像學檢查提示腫塊外侵明顯,且直腸周圍多發淋巴結腫大,轉移可能性較大,局部分期為cT3N(+)。若先行手術治療,局部R0切除可能性較小,環周切緣陽性率較高,術後局部複發可能性大,導致局部手術治療失敗,需考慮術前行放化療,若腫瘤明顯降期,則考慮再行手術治療。

  化療科

  該患者直腸癌伴同時性肝轉移,直腸原發病灶目前不可切除,故計劃進行轉化性治療,爭取手術R0切除的可能。目前推薦的術前方案有5-氟尿嘧啶(5-Fu)+亞葉酸鈣(LV)+奧沙利鉑(FOLFOX)、5-Fu+LV+伊立替康(FOLFIRI)或卡培他濱+奧沙利鉑(CapeOX),在有限的Ⅱ期臨床研究中發現,這些化療方案聯合分子靶向藥物或5-Fu+LV+奧沙利鉑+伊立替康(FOLFOXIRI)三藥聯合方案及其與分子靶向藥物的聯合有效率更高。

  考慮到該患者為K-ras突變型的初治老年患者,及擬接受局部放療,建議采用氟尿嘧啶類藥物與奧沙利鉑聯合的兩藥方案,若經濟條件允許,評估貝伐珠單抗的使用風險後可考慮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

  放療科

  如果此患者接受全身化療後,原發腫瘤降期明顯,肝轉移灶縮小,全身評估未見新增轉移灶,若此時接受同期或分期病灶的切除,目前對術後是否予局部放療的臨床循證依據有限。若全身化療後,肝轉移灶控製理想,但原發灶降期不滿意,需考慮行術前原發灶放療同步5-Fu化療增敏,以使腫瘤降期,采用同步卡培他濱單藥或調整劑量的奧沙利鉑+卡培他濱(XELOX)方案,因為患者同時存在肝轉移病灶,可考慮放療後休息期間再增加1次XELOX方案化療。

  對於該例患者,同步放化療期間仍有遠處轉移灶存在,同步化療方案中是否需要增加奧沙利鉑,增加對全身腫瘤的控製,提高術後病理緩解(pCR)率,目前對此的循證依據有限,需視患者腫瘤負荷、放化療耐受等情況決定。

  小結

  根據該患者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活檢病理,目前臨床診斷直腸癌肝轉移,cT3N(+)M1a,ⅣA期。患者直腸原發灶固定,外侵明顯,難以R0切除原發灶,而肝轉移灶目前提示單發,評估為潛在可切除病灶。

  該患者的治療目的為通過轉化性治療,爭取手術R0切除可能。患者目前無明顯梗阻、嚴重出血、穿孔征象,宜首先選擇全身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希望能使直腸病灶降期,同時控製遠處轉移灶,並觀察腫瘤對所選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結合患者經濟條件、治療意願及年齡、毒性預期,本患者化療方案宜選擇氟尿嘧啶類藥物與奧沙利鉑聯合的兩藥方案,擬2個周期全身化療後再次評估原發灶及轉移灶的切除可能。若原發灶降期明顯,可考慮行直腸癌和肝轉移瘤同期或分期切除術,後行輔助化療或輔助同步放化療。

  若原發灶降期不滿意,需行針對直腸腫瘤的術前同步放化療,使用氟尿嘧啶類藥物增敏,並在放化療後休息期間增加1療程XELOX方案化療;放化療結束後需再次評估腫瘤切除可能,若能切除,放療結束6~8周後行同期或分期手術,後再行輔助化療。若為分期手術,可考慮采取“肝優先”原則。

  若患者接受全身化療後,評估發現原發灶或轉移腫瘤進展,則放棄手術治療,更改二線方案化療(見圖)。

[未完待續,接《直腸癌同時性肝轉移1 》]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