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視、全程管理抗腫瘤藥物的毒副反應

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潘宏銘 期刊:2015年-02月(50期)

潘宏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副院長,腫瘤內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衛生部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委員。

目前,化療及靶向藥物治療作為癌症主要治療手段之一的地位已被確立,其作用已被廣大的醫務工作者、腫瘤患者及社會所認識。隨著在臨床應用中的日益普及,化療及靶向治療已經成為腫瘤綜合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醫務工作者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是藥三分毒”,抗腫瘤藥物就像一把“雙刃劍”,經過最優化的組合被應用於臨床,在取得越來越好療效的同時,其毒副反應可能會威脅著患者的用藥安全。

抗腫瘤藥物治療作為一種全身治療方法,會不可避免地作用於除腫瘤組織外的機體正常組織,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毒副反應。抗腫瘤藥物的毒副反應的臨床表現呈現多樣化,有些毒副反應(如脫發)隻給患者的心理和社交生活等帶來一定影響,而有些急性反應(如急性過敏等)如果預防和處理工作不到位,則可能直接在短時內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另外,有些遲發性反應(如惡心嘔吐等消化道反應)會出現在大部分抗腫瘤藥物的使用過程中,而心髒毒性、出血性膀胱炎、神經毒性等隻是在某些特定藥物使用過程中出現。大部分抗腫瘤藥物的毒副反應呈現急性或亞急性,容易被識別並得到及時處理,有些毒副反應如遲發性心髒毒性、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功能減退、遲發性骨髓抑製、生殖係統影響等呈現遲發性、慢性或劑量累積性,容易被忽視,但最終卻會影響甚至製約患者長期治療。因此,作為醫務工作者隻有充分掌握了各類抗腫瘤藥物毒副反應的臨床特點,才能做到全程預防、積極處理,給予規範化、個體化的處理,為抗腫瘤治療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取得最佳的綜合療效。

目前,全球各大腫瘤防治團體均加強了對抗腫瘤藥物相關毒副反應的認識和研究,如NCCN發布的癌症支持治療相關指南,包括《癌症相關感染的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NCCN 臨床實踐指南:癌症和化療誘導的貧血》、《NCCN臨床實踐指南:癌症相關靜脈血栓性疾病》、《NCCN臨床實踐指南:癌症相關疲勞》等。這些指南均包含了抗腫瘤藥物相關毒副反應的臨床實踐指南,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的支持治療指南也包含了抗腫瘤藥物的毒副反應處理規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及中國抗癌協會(CACA)等組織的相關專業委員會也發布了《腫瘤藥物相關性肝損傷防治專家共識》、《中國腫瘤相關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預防和治療專家指南》、《蒽環類藥物心髒毒性防治指南》、《惡性腫瘤骨轉移及骨相關疾病臨床診療專家共識》等文件。筆者相信,隨著對抗腫瘤藥物毒副反應研究和認識的不斷加強,更多毒副反應預防和治療的指南和專家共識等綱領性文件將會得以發布。

隨著臨床用藥經驗的積累以及相關毒副反應處理藥物的應用,臨床腫瘤醫生也愈發意識到在臨床實踐中做好抗腫瘤藥物相關毒副反應的預防工作可以顯著降低其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有力於推動抗腫瘤藥物的足量、足療程的應用。一旦預防不力,出現了Ⅲ度以上毒副反應時,也要謹慎地進行鑒別診斷,並探索新的敏感標誌物,根據診療指南和專家共識,嚴格掌握防治、減量、停藥原則,積極采取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結合相關專科力量,最大限度地降低重要髒器功能損傷程度,盡力避免抗腫瘤治療引起的並發症所造成的致殘致死,保障抗腫瘤治療進程,獲取最佳的綜合治療效果。

本期專題將針對目前臨床上矛盾比較突出的7種抗腫瘤藥物相關的毒副反應進行詳細論述,以加強臨床醫務工作者進一步認識抗腫瘤藥物的毒副反應,幫助大家掌握預防和診療的原則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