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原發灶不明的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1例

作者: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複旦大學神經內分泌腫瘤研究所(籌)樓文暉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5-06-10
導讀

         患者女性,58歲,2011年12月因“發現血清鐵蛋白升高”就診。

        病例簡介

        患者女性,58歲,2011年12月因“發現血清鐵蛋白升高”就診。B超示,肝內多發占位,初步診斷為“轉移性肝癌”。胃鏡檢查示淺表性胃炎,幽門螺旋杆菌(HP,-)。結腸鏡檢查未見異常。核磁共振(MRI)示,肝內多發低密度灶(圖1)。18F-FDG標記PET顯示除肝髒外未發現其他病灶(圖2)。實驗室檢查示,肝腎功能、腫瘤標誌物癌胚抗原(CEA)、CA19-9和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均正常。既往有十二指腸潰瘍和血管性頭痛病史。

圖1 初診肝髒MRI顯示肝髒多發低密度灶

圖2  PET示除肝髒外未發現其他病灶

        2011年12月16日行肝髒穿刺活檢,病理(圖3)示,轉移性腫瘤,Ki675%,核分裂象1~2個/10高倍視野。IHC示,AFP(-),Hepa(-),SYN(100%++),CHG(100%+),CD56(100%++),Ki67(5%+),CK20(20%+),CEA(-),TTF1(-),ER(弱+),PR(100%+),CK7(-),CK19(30%+),a-AT(100%+),a1-ACT(40%+),Vim(focal+),HMB45(-)。其中,ISL1(+)提示空腸來源,PDX1(-)考慮排除胰腺來源。初步診斷為肝髒轉移性G2高分化神經內分泌瘤(NET)。

圖3 肝髒穿刺活檢病理染色結果

       診療經過 

        多學科討論意見為,根據2015NCCN指南中對於來源不明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療方案,高分化、無症狀、腫瘤負荷較低的患者,可考慮每3~12個月進行隨訪觀察或給予SSA治療。A患者2012年1月起接受長效奧曲肽(30 mg)治療。6個月後複查腹部MRI示,肝髒的轉移灶未減少,病灶稍有增大。2013年10月25日複查腹部MRI示,腫瘤明顯增大。

        此時應給予肝轉移灶切除、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TACE)等局部治療、化療治療還是靶向治療?多學科討論後認為,根據2015NCCN指南,當病情明顯進展時,可考慮給予動脈栓塞、化療栓塞、放射性栓塞等肝髒局部治療。

        2013年12月3日給予微波固化治療,殺滅兩側肝葉共6個直徑1~4 cm病灶。2013年12月30日再次給予腹腔鏡下微波固化治療,殺滅兩側肝葉共10個直徑1~4 cm病灶。之後繼續給予長效奧曲肽治療。2014年6月18日複查腹部MRI示,部分病灶仍然存在活性。2014年06月24日和2014年09月16日分別給予2次肝髒TACE治療,方案分別為奧沙利鉑100 mg+伊立替康100 mg+碘油7 ml;奧沙利鉑100 mg+表柔比星30 mg+碘油5 ml,第2次栓塞影像顯示腫瘤體積變小,著色變遲變淡。

        下一步治療是再次給予TACE還是靶向治療,再次活檢還是行奧曲肽掃描、PET,仍需要多學科進一步討論綜合考慮作出決定。

        討論

        原發灶不明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治療都存在很多困難。當缺乏檢查手段時,對原發灶的明確就更加困難。臨床醫生需注意,患者初步診斷為“轉移性肝部腫瘤”後,一定要取活檢明確腫瘤性質,避免誤診漏診,根據病理選擇最佳治療策略。在治療方麵,根據2015年歐洲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ENETs)會議最新報道,如無法確定原發灶,可按轉移灶的Ki67分級進行治療,即G1/G2NET可使用SSA、靶向治療等,NEC則首選化療。同時,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伴肝轉移患者,TACE+SSA+靶向聯合治療的作用還需進一步臨床研究的驗證。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