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吻合口瘺都是消化道重建手術後最常見的並發症。20世紀初,吻合口瘺的發生率約為40%~50%。隨著吻合口技術和外科理念的進步,吻合口瘺的比例在60年代降為20%,到80年代降為10%~20%。雖然比例穩步下降,但近幾十年來,吻合口瘺這一事件發生背後的機製仍未得到明確闡釋,即使在治療技術及理念都屬於頂尖的醫療中心,吻合口瘺的發生也不可避免地保持在一定比例。在傳統理論認為的血運、張力、吻合方式以及吻合器械等因素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隱藏因素在影響著吻合口的生長,成為困擾外科學界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直以來,吻合口瘺都是消化道重建手術後最常見的並發症。20世紀初,吻合口瘺的發生率約為40%~50%。隨著吻合口技術和外科理念的進步,吻合口瘺的比例在60年代降為20%,到80年代降為10%~20%。雖然比例穩步下降,但近幾十年來,吻合口瘺這一事件發生背後的機製仍未得到明確闡釋,即使在治療技術及理念都屬於頂尖的醫療中心,吻合口瘺的發生也不可避免地保持在一定比例。在傳統理論認為的血運、張力、吻合方式以及吻合器械等因素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隱藏因素在影響著吻合口的生長,成為困擾外科學界的一個重要問題。
細菌異位於吻合口使得膠原酶的活性顯著增強
本次年會上,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阿爾瓦迪(John Alverdy)教授提出的“細菌理論”為這一“曆史性難題”帶來新的注解。Alverdy教授認為在吻合過程中,腸道內的細菌從結合口腸壁間隙進入吻合口。對於巨大腫瘤、手術分離困難以及失血患者,,在患者體內,最終。Alverdy教授通過一係列在體試驗發現,與正常未經吻合的腸管相比,經過切開吻合腸管的腸道內正常菌群失調,腸管內促生長和抑製生長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高膠原酶活性的微生物活化。
腸道離斷吻合後菌群平衡失調
“細菌理論”也能很好地解釋“放療後吻合口瘺的比例升高”這一現象。研究者從回盲部注射銅綠假單胞菌,結果發現對於腸道局部接受放療(5 Gy)的大鼠,銅綠假單胞菌在放療局部聚集,同時放療激活了細菌的毒力。
放療誘導細菌再分布及毒力增強
既然細菌可能是引起吻合口瘺的“罪魁禍首”,那麼常規給予抗生素能否降低吻合口瘺的發生率呢?一項在體對照研究證明,對於存在腸吻合的試驗動物,術後第1天和第2天給予四環素腸灌注,與鹽水灌洗相比,前者的術後吻合口瘺發生比例顯著降低(0/6對5/6)。
抗生素灌洗降低吻合口瘺發生率
在實際臨床應用中,術前腸道準備(口服+靜脈抗生素)雖然給予了外源性抗生素,但經過胃腸道的吸收,局部血藥濃度很低,不足以起到抑製細菌的效果。因此,Alverdy教授總結到,目前應用的腸道準備雖然有效,但缺乏細致可靠的臨床依據,吻合口瘺的發生可能是一種有細菌參與的病理生理過程。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