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肝癌合並膽源性急性胰腺炎1例

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綜合科 鄒寶華 王延風 期刊:2015年-07月(55期)

病例簡介

患者男性,51歲,2015年4月19日因“肝癌兩次介入治療後7月餘,腹痛1 小時”來診。既往有乙肝及膽結石病史。

查體:神清,輪椅入病室,一般情況弱,痛苦表情,強迫體位,HR113 次/分,SpO2 90%(自然狀態),BP 120/80 mmHg,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明顯幹濕音,全腹緊張,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未聞及。

病例特點及分析

患者為中年男性,肝癌診斷明確,兩次介入術後、乙肝肝硬化,慢性病程基礎上急性加重,有腫瘤進展、腫瘤破潰出血的可能;患者劇烈腹痛伴惡心、嘔吐,查體有痛苦表情,強迫體位,全腹緊張,壓痛(﹢),反跳痛(﹢﹢),須進一步除外胃腸穿孔、腸梗阻等急腹症的可能性。目前患者病情較重,診斷複雜,下一步需要急查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及病毒指標,行立位腹平片除外急腹症。完善心電圖、腹盆CT等檢查。

輔助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17.65×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91.9% ,血紅蛋白164 g/L。

血生化:胰酶2939 U/L(正常值13~50 U/L),總澱粉酶3092 U/L(正常值28~100 U/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91 U/L(正常值5~40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20 U/L(正常值8~40 U/L),穀氨酰轉肽酶(γ-GT)781 U/L(正常值0~55 U/L),總膽紅素(TBIL)44.3 μmol/L(正常值1.71~17.1 μmol/L),結合膽紅素(DBIL)31.6 μmol/L(正常值0~5.1μmol/L)。

心電圖:竇性心律,未見ST-T異常改變。

腹部立位平片:右膈下肝區高密度影,考慮介入治療後改變,餘腹部平片未見明確異常。

腹盆CT平掃(圖):①肝右葉腫物,最大截麵為5.6 cm×4.2 cm,伴碘油沉積,肝右葉下極病變伴碘油沉積,肝髒多發囊腫;②膽總管下端可見點狀高密度影,膽管擴張,壁略厚,考慮為膽管結石伴膽管炎,膽囊結石伴膽囊炎,可見胰腺腫脹,胰周、腸係膜、網膜及後腹膜呈絮樣、片狀增厚,邊緣毛糙,腹腔內可見少量積液,肝內瘤體未見明確出血。

圖腹盆CT(A:胰體明顯腫脹;B:胰周、腸係膜、網膜及後腹膜呈絮樣、片狀增厚,邊緣毛糙;C:膽總
管下端點狀高密度影,膽管擴張,壁略厚及膽囊結石伴膽囊炎;D:肝右葉腫物,伴碘油沉積,瘤體未
見明確出血)

診斷與治療

結合患者病史、查體、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考慮患者膽源性急性胰腺炎診斷明確,積極予靜脈補液、抗感染、抑酸、抑製胰腺分泌等對症支持治療,吸氧、心電監護,請腹外科、介入科急會診;因我院為專科醫院,患者轉北京協和醫院進一步診治,行胰腺導管支架植入術,手術過程順利,患者恢複良好,兩周後出院,於我院隨診,未再發作急性胰腺炎症狀。

討論

該患者是1 例晚期肝癌的患者,慢性病程,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劇烈腹痛,伴惡心、嘔吐。為除外肝癌腫瘤破裂出血的可能,行急診腹部CT,卻意外發現胰腺病變,結合患者膽結石病史,考慮患者腹痛由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所致;抽血查血澱粉酶和胰酶進一步證實為急性胰腺炎,最終患者診斷為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經過積極搶救後患者逐漸康複,帶瘤生存。患者既往有膽結石病史,也可以解釋患者突發的急性胰腺炎起病。

下麵將對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相關知識進行複習。

發病原因膽道結石、炎症等可引起胰管梗阻,胰黏膜屏障損害,胰液外溢,胰腺組織自我消化,形成急性膽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pancreatitis,ABP)。

臨床表現持續性劇烈腹痛(類似腹膜炎),起病急驟,約有80%患者伴嘔吐。疼痛常放射至腰背部。體格檢查可發現上腹部壓痛伴肌衛。

鑒別診斷包括消化性潰瘍穿孔、心肌梗死和急性膽囊炎等。

診斷依據主要參考以下表現。

1. 生化檢查:常伴血清澱粉酶和脂肪酶升高,超過正常上限3 倍以上。但是,約有5%的患者剛入院時胰酶水平可能正常。

2. 影像學檢查:當生化指標未見異常或懷疑其他急腹症時,增強CT 可幫助診斷。

3. 急性胰腺炎確診須滿足以下3項標準中的兩項或以上:①典型腹痛;②胰酶升高;③CT 可見胰腺炎表現。

治療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 液體複蘇:乳酸林格氏液相比別的溶液可能更有優勢,入院後第1個24小時的輸液速度必須足夠快,利於恢複循環血量和尿量。目前國際共識為24小時內補液2.5~4 L。

2. 早期抗生素的使用:如果已有感染征象,抗生素的使用應當遵循細菌培養和藥敏的結果,並根據症狀的嚴重度和持續時間來調整劑量。

3. 鎮痛治療:阿片類製劑可有效止痛。嗎啡在理論上會增加Oddi 括約肌的壓力而加重胰腺炎,但目前缺乏明確的臨床證據支持上述觀點。

4. 營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