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切除、介入治療和局部消融是目前治療肝癌的有效手段。RFA是消融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經被證實。超聲造影(CEUS)技術對射頻規範化治療及方案策略的製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手術切除、介入治療和局部消融是目前治療肝癌的有效手段。RFA是消融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經被證實。超聲造影(CEUS)技術對射頻規範化治療及方案策略的製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CEUS可應用於射頻治療前、治療中及治療後,臨床上利用CEUS進行腫瘤定性診斷及RFA中引導定位、RFA後療效評價。索爾比亞蒂(Solbiati)和三波(Minami)等曾報道CEUS對腫瘤射頻治療前定性診斷及引導射頻定位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目前國內CEUS使用六氟化硫微泡,經肘前靜脈團注入1.0~2.4ml,應用低機械指數成像方法,實時記錄全部動態影像資料。
RFA前CEUS的應用
肝髒腫瘤RFA治療的成功率受腫瘤大小、腫瘤數目、分期等因素影響,也與規範化治療方案製定及策略應用相關。超聲造影時,原發性肝癌因腫瘤分級、類型不同,動脈期至延遲期表現可有差異;肝轉移癌依原發癌特征不同而造影表現各異。以往主要參照CT及二維超聲測量大小,常難以精確測定腫瘤浸潤範圍。而多數報道認為擴大消融超越腫瘤0.5~1.0cm的安全範圍可減少腫瘤複發的危險性。因此,肝腫瘤浸潤範圍的確定是提高RFA療效的前提。筆者所在單位的相關研究已證實,CEUS可界定肝癌浸潤範圍,為RFA精準治療肝癌提供了無創可靠的依據。
CEUS對判斷腫瘤組織類型、分化程度及血供情況的應用,為RFA前綜合治療方針選擇、RFA治療方案製定提供了依據。RFA前充分了解腫瘤的確切數目、生長特征、分布、是否侵犯大血管等生物學行為有助於治療方法的選擇;一般認為RFA不適宜治療大腫瘤、鄰近腸管、大血管及廣泛分布的多發瘤灶。根據CEUS結果,可幫助篩選RFA適應證、確定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複發率。CEUS有助於確認複發殘留區域並準確引導再次消融治療。筆者單位確立了CEUS下RFA精準治療流程並設定優化治療模式,有效提高了肝癌適形滅活率。
RFA中CEUS的應用
在RFA中,可通過CEUS確定常規超聲顯示困難的病灶,確認腫瘤形狀及邊界,在CEUS指導或引導下進行RFA。
CEUS可準確識別荷瘤血管,注入造影劑後1~30s的動脈-門脈期常可觀察到微泡經腫瘤荷瘤血管流入瘤內。荷瘤血管主幹呈閃爍的強回聲點流向腫瘤並迅速包繞腫瘤,有時可見腫瘤周圍呈抱球狀增強,繼而造影劑沿不規則分支進入瘤內致整體增強。治療策略為首先消融荷瘤血管,或加強對滋養血管進入腫瘤“入口”區域的消融;經驗證實其後可較快地達到有效消融溫度,多數腫瘤獲整體消融滅活。
CEUS有助於顯示腫瘤與周圍腸管及膈肌、膽囊的關係,以便采用相應的治療策略及輔助方法減少並發症。
RFA後CEUS的應用
RFA後,CEUS可獲得治療區域的微循環信息,準確顯示治療後病灶形態大小、病灶內部及周邊血供狀況,從而判斷腫瘤治療後是否完全凝固壞死,對發現肝腫瘤消融後殘留或複發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均較高,與增強CT診斷價值相似,已成為評價消融治療肝腫瘤效果的有效方法。研究顯示CEUS靈敏度高,增強CT特異度高,二者聯合評價可提高診斷效率。
消融後完全性凝固壞死灶(腫瘤滅活)的CEUS表現為:消融灶各時相無增強;門脈期至延遲期,無增強的範圍無擴大;腫瘤血管完全消失。殘存活性或複發灶與治療前腫瘤灌注特征相似,在消融灶內部或外周出現異常表現。故參考肝腫瘤消融前CEUS表現,並進行比較有助於評價局部療效。消融後殘存活性及局部複發灶的形態多樣,位於病灶內部或周邊,以周邊多見。
實時三維超聲造影的應用,可彌補二維造影的不足,能夠較全麵評價目標區域動脈期情況,更好評價消融後效果,但仍不能進行全肝動脈期掃查。增強CT及磁共振成像(MRI)可更全麵評估肝髒病變滅活與否,顯示複發及殘留活性區,但其時間窗優勢不如CEUS,故影像檢查結果應相互補充。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