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

肝癌消融並發症的防治原則

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介入科 韓玥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5-10-14
導讀

          肝癌的消融治療已經成為肝癌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肝切除、肝移植一樣,屬於治愈性方法,其最大的特點是微創性、安全性和可重複性。但是隨著這項技術的推廣,適應證的不斷拓寬,肝癌消融治療的並發症也逐漸增多,造成了“微創治療不微創”的尷尬局麵。如何在強調肝癌“根治消融”的前提下,減少並發症的發生,應是每一位消融醫師努力的方向。

關鍵字:  肝癌 | 消融 | 並發症 | 防治 |  

        肝癌消融治療已經成為肝癌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肝切除、肝移植一樣,屬於治愈性方法,其最大的特點是微創性、安全性和可重複性。但是隨著這項技術的推廣,適應證的不斷拓寬,肝癌消融治療的並發症也逐漸增多,造成了“微創治療不微創”的尷尬局麵。如何在強調肝癌“根治消融”的前提下,減少並發症的發生,應是每一位消融醫師努力的方向。

        以預防為主

        國內外資料顯示,經皮肝癌消融治療患者的死亡率為0.3%~0.5%,其中大出血和腸穿孔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若發生嚴重並發症,顯然與消融的微創特點相悖。此外,患者和家屬對於微創治療可能引起的嚴重並發症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而這也是醫患糾紛發生的隱患。因此,從事消融治療的醫生在強調“微創”的同時,一定要注重避免嚴重並發症的發生,把預防並發症作為設計治療方案的第一原則。

        在預防消融並發症時,要嚴格掌握消融治療的適應證。尤其是對於消融技術的初學者,遇到直徑為3~5cm、肝髒外周型肝癌、鄰近肝門的難治性肝癌時,可以選擇其他治療手段或者聯合其他治療方法的綜合治療,不要勉強而為。

        選擇適合的影像引導方式和消融設備

        影像引導方式和消融設備的選擇不當是並發症發生的重要誘因,而各種影像引導技術、消融設備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陷,需要消融醫師全麵認識和掌握。例如,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引導方式是超聲引導和CT引導技術。超聲具有實時引導、實時監控消融過程的優勢;而CT引導定位精確、無盲區,可以顯示進針路徑、穿刺針、腫瘤及瘤旁髒器,但由於不能實時引導,穿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常用的消融設備,按照能量源的不同分為射頻消融、微波消融、氬氦刀消融等;按照消融針的外形,又可以分為直針、傘狀針等。不同設備在消融時間、消融範圍、布針方法等方麵都有各自的特點。

        因此,要根據患者的一般情況、腫瘤病理類型、病灶數目、病灶位置等因素,選擇最合適的影像引導方式和消融設備,最終目的是使患者安全地獲得精準的個體化消融治療。正如人們常說的,“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合理應用輔助技術

        當腫瘤位於肝髒的外周邊緣時,常鄰近重要髒器,例如胃、結腸、膽囊、十二指腸、右腎、心包。腫瘤消融獲得完全滅活的安全範圍應至少達瘤周0.5~1.0cm。因此,腫瘤完全消融時,可能會導致鄰近髒器結構的熱損傷,引起嚴重並發症。利夫拉吉(Livraghi)等報道的一組經皮穿刺肝癌射頻消融治療病例,發生了7例胃腸穿孔,所有病例均為距離肝被膜1.0cm以內的病灶,故作者建議將其列為經皮射頻消融的禁忌證。對於此類病例,可采用穿刺注水輔助技術,即應用20G穿刺針刺至腫瘤旁肝被膜與鄰近髒器之間,注入等滲鹽水,使癌灶與鄰近髒器產生>0.5cm的鹽水分隔帶;或者采用人工腹水技術,將腫瘤與鄰近器官分離,然後安全有效地消融腫瘤,可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對於鄰近膈頂的肝髒腫瘤,因病灶鄰近右肺底部,常規實施經皮消融易引起右肺損傷,國外報道並發症高達25%~45%,嚴重者發生血氣胸。此類患者可先實施右側人工胸水技術,經右側胸腔穿刺置管術,注入鹽水(1000ml左右),利用人工胸水推移、壓縮肋膈角內的含氣肺組織,使右肺下葉萎陷,很好地顯示肝髒膈頂腫瘤,從而完成精準治療,減少發生肺損傷的可能。

        對於瘤灶較大的肝癌,先實施1~2次經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TACE),使瘤灶變小、荷瘤血管栓塞,此時再實施熱消融,可減少“熱沉降效應”的發生,增大熱消融的範圍。

        對於鄰近肝門、膽囊、心包、胃腸道等重要組織的病灶,可對腫瘤大部實施熱消融,對鄰近重要組織的部分瘤組織聯合實施化學消融、粒子植入術,在達到腫瘤完全消融的同時,減少鄰近重要髒器副損傷的發生率,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一位合格的消融醫師需要具有良好的肝髒腫瘤知識、紮實的影像學基礎、熟練的操作技巧、豐富的圍手術期處理經驗;要堅持腫瘤的綜合治療理念,充分認識到消融治療的局限和不足,杜絕嚴重並發症的發生,真正做到“揚長避短”,盡可能使患者的獲益最大化。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