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由萌芽到成熟,中國冠脈介入的前世今生

作者:責編 孫雲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5-12-09
導讀

冠心病介入治療適應證在這30年間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賈教授介紹,在PTCA時代,受到器械、技術和認識水平的限製,大家選擇的都是穩定性、局限性的病變,冠狀動脈狹窄長度在10mm以下、必須是非鈣化病變、同心圓病變、非開口病變、非彎曲病變;操作也非常謹慎,球囊擴張時逐步加壓,且很少超過6個大氣壓。當時認為解除50%血管狹窄就算成功,後來大家逐漸認識到介入治療後即刻獲得的管腔直徑越大,晚期再狹窄率越低。

關鍵字: 冠脈介入 | 心內科 |

邊走、邊學、邊反思

冠心病介入治療適應證的變遷

冠心病介入治療適應證在這30年間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賈教授介紹,在PTCA時代,受到器械、技術和認識水平的限製,大家選擇的都是穩定性、局限性的病變,冠狀動脈狹窄長度在10mm以下、必須是非鈣化病變、同心圓病變、非開口病變、非彎曲病變;操作也非常謹慎,球囊擴張時逐步加壓,且很少超過6個大氣壓。當時認為解除50%血管狹窄就算成功,後來大家逐漸認識到介入治療後即刻獲得的管腔直徑越大,晚期再狹窄率越低。

冠心病介入治療的適應證顯著拓寬,由簡單病變擴展到多種類型的複雜病變。過去所有指南均將無保護左主幹病變定為PTCA禁忌證,隨著PCI技術的發展和支架的改進,左主幹病變的治療策略逐漸發生變革。早期穩定性心絞痛是介入治療主要適應證,後來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介入治療並不能降低這類患者遠期死亡風險。早期認為是禁忌證的急性心肌梗死反而最能體現出介入治療的價值,患者獲益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接受PCI的患者中,不穩定性心絞痛仍占據較大比例,而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療明顯不足。賈教授說,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時間是最寶貴的,有適應證的患者應爭取盡早接受急診PCI治療。多項研究已經證實,急診PCI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麵均優於溶栓治療,可顯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但是對於偏遠地區以及短時間內無法行直接PCI的患者,溶栓仍是重要的補充治療手段。

從“數量追求”到“質量追求”

2000年以前,我國每年PCI總例數不超過1萬例,此後發展迅猛,2010年達到28萬例,2014年突破50萬例,成為全球第二大介入國家。賈教授說,冠心病介入治療推廣普及到現在的程度後,我們要適時回顧與反思。中國有13億人口,60歲以上人口超過2億,2025年將達3億。隨著人口快速老齡化,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冠心病患者、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將越來越多。無論是國家還是患者本人,都需要承擔沉重的醫療費用。怎樣讓更多患者能治病、治好病、少花錢,這是每一位心血管醫生都應該關注的問題。在動脈粥樣硬化的防治中,生活方式幹預和藥物治療(特別是他汀類降脂藥)不容忽視。醫生應該從患者的利益出發,幫助他們選擇療效更佳、經濟效益更高的治療策略。

賈教授認為,從整體來看,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指征把握及器械使用較為合理,但也有不嚴謹的地方。有一種觀點過高地評價了介入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甚至有人提出“讓心髒介入手術取代外科手術”,賈教授對此並不認同。他說支架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哪些患者適合做介入,哪些適合搭橋,哪些二者均可,指南中提供了一些建議。或許有人會說,患者自己不願意接受開胸手術,考慮到患者意願,醫生隻好給他們做介入。但賈教授認為這不是問題關鍵所在,醫生的正確引導非常重要。例如累及左主幹的2支或3支病變,搭橋手術效果優於PCI,對於這類患者,醫生需要全麵、客觀地履行知情告知。

此外,對於一些高難度、高風險病變,例如大角度病變、鈣化病變、多彎曲病變,如果搭橋更容易解決問題,介入醫生是否一定要去挑戰呢?賈教授認為,介入醫生應該將更多精力用於研究如何治療外科手術高風險患者。術中一味地追求完美、在狹窄不嚴重的地方置入支架也是不可取的,血管過度擴張會造成內膜撕裂,可能導致一兩年後的再狹窄,這是機體對損傷的修複反應。而且金屬支架畢竟是異物,置入過多對血管的舒縮功能和遠期血運重建都不利。

賈教授說,心髒介入不僅是一種治療手段,也是一門藝術,細算起來手術做得精彩的介入醫生真是鳳毛麟角。有些年輕醫生把介入手術看得很簡單,認為把主要血管開通、支架打開後就萬事大吉,但是某些病變的處理應該特別細致,例如左主幹病變和分叉病變。能做(手術)是一回事,做得好又是另一回事,這與醫生的技巧和經驗有很大關係。介入醫生應該更多地強調手術質量,而不是盲目追求數量,這一點國內醫生需要向日本同行學習,多思考怎樣讓患者活得更長、並發症更少。

現在開展冠心病介入治療的醫院和介入醫生越來越多,規範化問題不容忽視。很多會議和培訓班都特別設置了糟糕病例專場,以反麵案例警示年輕醫生避免犯類似錯誤。賈教授還提到,雖然現在大小會議幾乎每周都有,但精品不多,這是一種資源浪費,他呼籲要精簡會議,提高效果。

醫路感悟

“這輩子當醫生我不後悔”

盡管冠脈介入已成為冠心病成熟的治療手段,但仍然做不到完全規避風險。賈教授回憶自己經曆的第一例死亡病例時說,“盡管患者家屬表示相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但我私底下掉了一天眼淚”,當時和諧的醫患關係令人感動。當下醫患關係惡化到一觸即發的地步,賈教授認為其中的原因很多。在整個社會層麵,賈教授呼籲應該盡快把醫療保險、社會保險納入到高風險手術中,一旦發生意外,患者家庭不至於人財兩空。醫生可以汲取的教訓是,一定要尊重每一個生命。賈教授相信,大多數醫生還是有良心、有愛心、非常敬業的。“我今年72歲,作為介入醫生的職業生涯很快將會結束,盡管有時候糟糕的醫患關係讓我心情很不好,但這輩子當醫生我不後悔,這些年我總共做了一萬多台介入手術,從死亡邊緣成功搶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至少四五千例,這是我最欣慰的。有生之年我還願意繼續做醫生,因為這是一個救命的行業。”

“民營醫院獲得認可需要一個過程”

2008年賈教授來到了廣東省東莞康華醫院,在談及這段經曆時,他說民營醫院仍然生存艱難。盡管政策提出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應享受同等待遇,但現在還達不到這種公平:醫療保險對民營醫院是有限製的;民營醫院在學術圈也沒有一席之地。很多醫學畢業生寧願在公立醫院默默無聞,也不願意去民營醫院開辟天地;從公立醫院退休的醫生也會顧及社會評價而不願意去民營醫院。

賈教授說,很多人有一種誤讀,認為私立醫院不講奉獻、隻以盈利為目的,但在國外私立醫院是廣受認可的,國外公立醫院隻保證最基本的醫療,其他都在私立醫院進行,我們國家正好相反。民營醫院要獲得認可,不管是政策上的支持、還是觀念上的轉變,都需要一個過程。當下醫療體製改革麵臨困境,賈教授相信,今後70%~80%的公立醫院都要轉變為股份製或私立醫院。他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大家可以花最少的錢獲得最好的醫療。

最後,談到對年輕醫生的期望時,賈教授說現在專科分化過早,做住院醫生的時間太短,很多醫生知識結構有缺陷。他希望年輕醫生打好基本功、拓寬知識麵、培養整體思維,學會看“病”,也會看“人”。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