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識心肌肥厚病因 不能隻在“心”中2

作者:朱峰 李景東 程翔 曾秋棠 廖玉華 汪晶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12-04
導讀

         患者血清肌酶已明顯升高,肌電圖檢查也發現肌肉損害證據,還接受了中樞及外周神經係統檢查(包括聽力、眼底及顱腦MRI)。

  [接《識心肌肥厚病因 不能隻在“心”中1》]

識心肌肥厚病因 不能隻在“心”中

  製定治療方案

  患者血清肌酶已明顯升高,肌電圖檢查也發現肌肉損害證據,還接受了中樞及外周神經係統檢查(包括聽力、眼底及顱腦MRI)。

  組織活檢明確診斷 確診線粒體病要進行病理活檢。首先進行患者容易接受的骨骼肌活檢,病理結果見C2版圖2A、3A。[作者注:也可對骨骼肌組織進行Gomori染色,若見肌細胞內線粒體堆積,破碎紅纖維(RRF)和糖原脂肪增多,也考慮線粒體肌病,但本中心無該染色技術,故行透射電鏡檢查。]

  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多個嗜心肌病毒IgM(+),心肌肌鈣蛋白(cTnI)升高及心包積液,不能排除病毒性心肌炎,故行心肌活檢,排除了肥厚型心肌病及心肌炎而證實為線粒體心肌病(C2版圖2B、3B),且心肌損害較骨骼肌更重。

  目前線粒體病無特效治療,通常給予:① 改善線粒體三羧酸循環能量代謝障礙,輔酶Q10是該循環的重要輔酶,有充分證據表明補充輔酶Q10對治療有幫助; ② 補充肌酸,當某細胞(如肌細胞)對三磷酸腺苷(ATP)需求量超過其本身線粒體的負荷時,肌酸可快速合成ATP以供給能量;③ 補充L-肉毒堿,促進細胞內丙酮酸脫氫酶活性、葡萄糖氧化利用、脂肪酸穿過線粒體膜進行氧化供能,改善乏力; ④ 治療心衰,因主要表現舒張功能障礙,可應用β受體阻滯劑,但可能加重三羧酸循環障礙,故該患者未用;⑤ 線粒體病累及心髒者可盡早考慮心髒移植。

  評估預後

  線粒體病累及心髒多表現為均勻肥厚型心肌病及舒張功能障礙,隨病情進展而出現心髒增大、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增大、左室射血分數下降,也常累及心髒傳導係統致傳導阻滯,預後極差,死亡率明顯高於無心髒損害患者(75%對26%),僅有18%的線粒體心肌病患者存活到16歲,多死於心衰或心源性猝死。

  ■專家意見

  心內科專家談 心肌肥厚病因鑒別不能僅依靠影像學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廖玉華

  朱峰等醫生結合患者症狀、體征和化驗結果,對心肌肥厚病因進行鑒別,最後明確診斷線粒體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是臨床常見的原發性心肌病,以心肌顯著肥厚及家族遺傳背景為特征,是心肌肥厚的主要病因,但不是唯一病因(見右圖)。

  臨床醫生對影像學提示的心肌肥厚,需要仔細詢問患者病史和查體,並結合必要的特殊檢查,鑒別心肌肥厚病因,而不能簡單根據影像學結果進行診斷。

  在不同的心肌病中,心髒磁共振成像(MRI)特別是延遲顯像呈現出的特點不同,是診斷心肌病病因的重要、無創檢查方法;而心肌活檢及基因診斷(如高通量的二代測序技術)可能為心肌病診斷提供依據,需要注意的是,心肌和骨骼肌活檢不僅要進行組織病理檢查,更重要的是進行超微病理檢查,不少單位僅完成組織病理檢查而未能診斷出線粒體肌病。

  北京協和醫院 方理剛

  心肌病病因診斷很重要,與治療和預後有關。 診斷左室肥厚為特征的心肌病:

  · 診斷前應除外高血壓、主動脈瓣口狹窄、先心病等疾病。

  · 以左室肥厚為特征的心肌病可見於原發性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內分泌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減低、肢端肥大症和嗜鉻細胞瘤等)、代謝性疾病(線粒體病、糖原累積病、Danon病、Fabry 病)、澱粉樣變性以及神經係統疾病(Friedreich共濟失調、各種類型的肌營養不良)。

  原發性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以左室明顯肥厚而左室呈高動力狀態(左室射血分數增加)為特征的心肌病,左室腔正常或偏小,其中以室間隔心肌非對稱肥厚最為常見。但其他疾病(包括Fabry病、糖原累積病、Friedreich共濟失調、線粒體病等)伴發的心肌病,心肌影像學表現及血流動力學有時酷似HCM,亦可表現非對稱性肥厚、左室流出道梗阻,因此常被誤診為HCM。因此,單憑影像學來明確心肌病的病因有時很難,需要結合患者症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甚至病理組織檢查特殊染色技術、酶學檢查、電鏡超微結構和基因學檢查來明確。

  本例為年輕患者,① 有神經係統症狀、持續骨骼肌損害、預激綜合征、心包積液等表現,難以用HCM解釋全貌,心髒MRI亦不支持;② 超聲心動圖和心髒MRI示左室肥厚比較均勻,且極度肥厚(最厚處達4 cm),這在HCM中極罕見;③ 除了患者智力正常,本例的臨床表現亦很像Danon病,這是一種X連鎖顯性遺傳性溶酶體病,為編碼溶酶體相關膜蛋白-2(LAMP-2)的基因突變所致,典型者表現心肌病(心室肥厚合並預激綜合征)、骨骼肌病和智力發育遲緩三聯征,男性通常在20歲前出現心髒症狀。因此,本例如不通過肌組織活檢進行病理、電鏡超微病理檢查,最終難以確診線粒體病。

  線粒體病的臨床表現多樣,心肌病可見於線粒體病的不同亞型,最常見於線粒體腦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樣發作綜合征(MELAS),有心肌病的患者中約半數出現心衰,30歲前死亡率達70%。

  本例患者左室極度肥厚,是心源性猝死(SCD)的高危人群,但是,置入埋藏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對此類患者的確切適應證尚不明確。

  小兒心內科專家談 重視線粒體心肌病患者的家係篩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金梅

  隨著醫學的進步,線粒體病在臨床越來越受到重視,線粒體是細胞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細胞有氧呼吸基地和能量產生場所。

  20世紀60年代初,線粒體病的概念開始被提出,即線粒體結構、功能缺陷可能導致疾病。其中,心肌細胞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異常導致心肌能量代謝異常,臨床表現為心肌病,稱為線粒體心肌病。2006年美國心髒學會(AHA)及2008年歐洲心髒病學會(ESC)的心肌病分類已將其歸為原發性心肌病中的遺傳性心肌病,即線粒體心肌病與遺傳有關。

  線粒體心肌病以肥厚型心肌病表現最常見,已發現多種基因突變與其相關,基因突變導致氧化磷酸化受損,ATP合成、利用障礙,心肌細胞長期處於能量缺乏狀態,導致心肌代償性肥厚增生。進行無創性的線粒體功能檢測,測定外周血白細胞中的線粒體呼吸鏈5種複合酶活性對診斷有臨床意義。

  通常根據患者心髒結構及血流動力學結果對心肌病進行分型,並針對性地篩查一級親屬心肌病[生化(包括心肌酶學)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再做外周血相關酶學及基因檢測,如有線粒體突變再做肌肉活檢檢測],依據篩查及診斷結果進行個體化治療:給予一級親屬遺傳學谘詢;對臨床表現不典型的一級親屬加強隨訪,警惕其病情加重;以心肌病為主的線粒體異常,即使發現時是單一病變,亦應隨訪患者其他器官或係統的異常;線粒體病有隨年齡加重的特點;減少感染和精神刺激,從而避免能量消耗而誘發患者疾病加重。

  目前尚無針對線粒體心肌病特效治療方法,治療措施主要包括心肌病的一般治療及並發症的對症治療,可應用輔酶Q10、大劑量B族維生素等。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周開宇 華益民

  線粒體心肌病的線粒體DNA(mtDNA) 突變逐漸闡明,應重視患者家係調查及基因篩查,並發展非分裂細胞中保留並表達的載體係統以實現基因治療。患者和母係親屬中常有心髒外非特異性臨床表現,如身材矮小、聽力缺失、肌張力低下、偏頭痛、乳酸性酸中毒。線粒體心肌病也可散發,是由引起線粒體損傷的單或多因素聯合作用導致的心肌病,如酒精、缺血、某些藥物(阿黴素、疊氮胸苷等)可導致心肌病,尤其是與心肌缺血有關的mtDNA 缺失突變。

  線粒體心肌病常表現為HCM或擴張型心肌病(DCM)。該患者HCM表現重,HCM致SCD率為15%~19%,患者最大左室壁厚度≥3 cm 是SCD獨立危險因素,慢性心衰、心律失常等因素疊加會增加風險。置入ICD是目前減少SCD最確切有效的方法,預防重點是潛在、可能致SCD的心律失常。

【未完待續,接《識心肌肥厚病因 不能隻在“心”中3》】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