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CIT現場直擊】CCI-CIT特刊專場:優秀論文,現場點評

作者:中國醫學論壇報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循環 日期:2016-03-21
導讀

在過去的13年中,CIT在加強與學術、醫療和科研機構合作的基礎上,也與學術期刊進行緊密合作。2015年,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CCI)與CIT合作出版了以“中國介入心髒病學研究最新進展”為主題的中國特刊。2016年,CIT首次設立CCI-CIT特刊專場。經中美雙方審稿專家評議,最終9篇論文入選今年的CCI-CIT特刊,其中4篇的作者受邀在3月20日的CCI-CIT特刊專場作報告,並由心血管造影與介入學會(SCAI)專家進行一對一

在過去的13年中,CIT在加強與學術、醫療和科研機構合作的基礎上,也與學術期刊進行緊密合作。2015年,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CCI)與CIT合作出版了以“中國介入心髒病學研究最新進展”為主題的中國特刊。2016年,CIT首次設立CCI-CIT特刊專場。經中美雙方審稿專家評議,最終9篇論文入選今年的CCI-CIT特刊,其中4篇的作者受邀在3月20日的CCI-CIT特刊專場作報告,並由心血管造影與介入學會(SCAI)專家進行一對一現場評議。

報告一

慢性完全閉塞介入治療中圍術期心肌損傷的相關性及其療效:前瞻性單中心PCI注冊結果

報告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張奇評議專家:Dongming Hou

  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術中並發症發生率頗高。既往研究證實,圍術期心肌損傷(PMI)與遠期預後不良相關。

  該研究篩選了701例連續性CTO嚐試PCI治療的患者,最終入選629例導絲成功通過者,其中115例為PMI組 [術後12~24小時內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3倍正常值上限],其餘為對照組。結果顯示,PMI組有更多患者既往接受過冠脈旁路手術(4.3%對0.6%,P=0.001)、多支血管病變(48.7%對38.3%,P=0.06)及右冠脈CTO(56.5%對31.9%,P<0.001);術後有更多患者存在分支血管閉塞(46.1%對15.0%,P<0.001);同時逆向PCI的比例也更高(6.1%對1.8%)。PCI操作即刻成功率在PMI組明顯低於對照組(90.4%對96.7%)。術後1年隨訪表明,PMI組患者嚴重不良心髒事件(MACE)的發生率顯著增加(12.2%對4.1%,P=0.001),其中靶血管血運重建的發生率增加尤為顯著(8.7%對2.1%)。多因素回歸分析提示,發生PMI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術後最終血流TIMI 0~1級(P=0.02)、分支閉塞(P=0.009)、逆向PCI(P=0.04)和既往CABG(P=0.01);而PMI本身也是術後1年發生MACE的獨立預測因素(P=0.004)。

  研究結果提示,CTO-PCI圍術期PMI的發生率仍較高,臨床預後也較差。在對CTO-PCI熱情高漲的時代,仍須注重CTO-PCI時PMI這一不良事件及其後果。

   報告二

“真性分叉病變”真的可以被認為是主支支架置入後分支急性閉塞的獨立危險因素嗎?一項單中心1200個連續分叉病變的回顧性分析

報告者: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張冬評議專家:Ajay J. Kirtane

  在采用目前國際通用的單支架策略處理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時,通常認為真分叉病變可導致急性分支閉塞。該研究對連續納入的1170例患者的1200處分叉病變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研究,以探討上述觀點是否正確。

  入選的病變分為真性分叉(n=294)與非真性分叉(n=876)兩組。在真性分叉組中,依據預擴張後主支和分支的狹窄程度進一步分為3個亞組——Ⅰ組(主支和分支的狹窄程度都<中位數);Ⅱ組(主支或分支其中僅1個狹窄程度≥中位數);Ⅲ組(主支和分支的狹窄程度均≥中位數)。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盡管真分叉組急性分支閉塞的發生率較非真分叉組高(14.0%對5.1%,P<0.01),但真分叉病變不能作為急性分支閉塞的獨立預測因素。另外,對真分叉組的亞組分析發現,盡管Ⅰ組的分支閉塞發生率明顯低於Ⅱ組和Ⅲ組(7.4%對 13% 對22%, P=0.025),但Ⅰ組和非真分叉病變組間分支閉塞的發生率沒有顯著差異(7.4% 對5.1%,P=0.53)。該研究結果駁斥了傳統觀點,采用事實論證了真分叉病變並非單支架策略處理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時分支發生急性閉塞的獨立預測因素,同時強調了預擴張對分叉病變處理結果的影響十分重要。

報告三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血管成形術中應該用比伐蘆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BRIGHT試驗亞組分析

報告者:沈陽軍區總醫院 梁振洋評議專家:Spencer B. King

  該研究為BRIGHT研究女性亞組分析結果。在BRIGHT研究中(n=2194),女性患者共392例,其中比伐蘆定組127例,肝素聯用或不聯用替羅非班組265例。主要臨床有效性終點為術後30天的淨臨床不良事件[N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再梗、缺血驅動的靶血管血運重建、卒中等嚴重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以及全部出血事件],次要臨床有效性終點為術後30天MACCE及BARC分級的出血事件。結果顯示,對於女性急性心梗患者,比伐蘆定組相比對照組術後30天NACE發生率更低(6.3%對21.5%)、出血發生率更低(2.4%對12.8%,其中BARC 2~5級的中重度出血事件發生率為1.6%對7.2%)。術後30天MACCE以及支架內血栓的發生率在兩組間未見統計學差異(3.4%對9.4%, P=0.055;0%對1.1%,P=0.229)。多因素分析顯示,應用比伐蘆定、經橈動脈入路以及他汀類應用均為女性急性心梗患者術後30天NACE的獨立保護性因素。比伐蘆定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診PCI中的應用,可有效降低臨床出血事件發生率。

報告四

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之間的關係:係統回顧和薈萃分析報告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馮沅

評議專家:Ted E. Feldman

  近期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占全球死亡原因第3位。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高達8.2%,經轉診需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TAVI)治療的主動脈瓣狹窄(AS)患者中也有相當一部分合並COPD。對不能接受外科手術換瓣或手術風險高的AS患者而言,TAVI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已獲證明。既往研究表明,合並COPD將增加外科換瓣術後死亡風險,COPD對TAVI術後預後的影響也頗受關注,但目前臨床證據說法不一。研究者就此進行了薈萃分析。

  在納入的28項研究中,共有51530例轉診進行TAVI的患者,平均年齡82.1歲,平均Logistic EuroSCORE 20.34%,報告的COPD患病率為12.5%~43.4%。分析發現,COPD將降低術後近期及遠期生存率、並增加患者心源性死亡風險。患者的體質指數(BMI)、是否合並慢性腎髒疾病、以及6分鍾步行試驗距離可以預測COPD患者接受TAVI的獲益大小。因此,在TAVI術後應重視對既有COPD的控製和管理,以確保患者的術後獲益。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