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來臨,冠心病合並頸動脈狹窄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成為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無論冠狀動脈還是頸動脈血管重建指南均無確切推薦如何處理冠狀動脈狹窄與頸動脈狹窄共患問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來臨,冠心病合並頸動脈狹窄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成為導致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無論冠狀動脈還是頸動脈血管重建指南均無確切推薦如何處理冠狀動脈狹窄與頸動脈狹窄共患問題。為此,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血管疾病高血壓分會專家共識組近期發布了《冠心病合並頸動脈狹窄的處理策略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
在動脈粥樣硬化高危人群(老年、高血壓、吸煙、高血脂、糖尿病、早發動脈粥樣硬化家族史)中,《共識》推薦:
◆確診為冠心病的患者,行頸動脈區聽診和頸動脈超聲檢查,如有明確的陽性發現,需進一步行無創影像學檢查,必要時行頸動脈造影。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越重、部位越多,頸動脈檢查越迫切。
◆確診為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問診有無冠心病病史,並行心電圖檢查;可疑患者如無禁忌證建議行運動負荷心電圖和(或)冠狀動脈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成像(CTA)檢查,如有明確的陽性發現,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頸動脈和外周動脈狹窄程度越重、部位越多,行冠狀動脈檢查越迫切。
冠心病合並頸動脈狹窄的治療策略建議
病情平穩,藥物治療下無症狀發作或偶有輕度症狀發作,如狹窄病變程度不重,可以臨床隨訪觀察並強化藥物治療,3~6 個月複查1 次;如狹窄病變程度較重,應擇期行血管重建治療。
病情不平穩,藥物治療下症狀反複發作或加重,應該盡快行血管重建治療。如以冠心病的症狀為主,應先行冠狀動脈血管重建治療;如以頸動脈狹窄的症狀為主,應先行頸動脈血管重建治療;如二者均不穩定,可考慮同期血管重建。
冠心病合並頸動脈狹窄血管重建的次序和術式選擇建議
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冠狀動脈病變的解剖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指征,頸動脈狹窄有頸動脈支架成形術(CAS) 指征,也符合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指征,本共識建議:此類患者一般情況下建議先行PCI,病情穩定後擇期行CAS,時間間隔3 天以上為宜,如PCI 後有並發症,要待到並發症穩定或治愈後方可考慮CAS;如果病情允許或者病情需要,如病變簡單,技術可靠,同期介入並非禁忌。
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冠狀動脈病變的解剖有PCI 指征,頸動脈狹窄隻符合CEA 指征,本共識建議:這類患者一般情況下先行PCI,再擇期行CEA。
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冠狀動脈病變的解剖符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 指征,頸動脈狹窄有CAS 指征,也符合CEA 指征,本共識建議:這類患者一般情況下優先選擇提前或同期CAS+CABG,也可選擇同期CEA+CABG,提前CEA+CABG 隻適合於冠狀動脈病變穩定的患者。
PCI+CAS
PCI 的抗栓治療強於CAS,《共識》推薦 PCI+CAS 患者的抗栓治療策略參照單純PCI 的抗栓治療,即PCI 術前阿司匹林 300 mg,氯吡格雷 ≥ 300 mg,PCI 術後阿司匹林(100 mg,1 次/d)+氯吡格雷(75 mg,1 次/d)≥ 6 個月,阿司匹林(100mg,1 次/d)終身服用,CAS 期間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劑量維持不變。
PCI+CEA
阿司匹林可顯著降低CEA 患者圍手術期及術後隨訪時卒中、心肌梗死及死亡的發生率,指南推薦CEA 術前應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共識》建議對PCI 後擇期CEA 的患者維持雙抗是合理的,CEA 術後根據情況可適當加用魚精蛋白。
CAS+CABG
《共識》推薦CAS 術前應用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100 mg/d)≥ 2 天,CABG 術後應用低分子肝素抗凝(100 U/kg,q12h)3天,盡早恢複阿司匹林(100 mg,1 次/d)+ 氯吡格雷(75 mg,1 次/d)≥ 3 個月,阿司匹林終身服用。
分期CAS+CABG 時,為了預防支架內血栓的發生,需應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常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但為了避免CABG 圍手術期的出血風險,術前盡量停用氯吡格雷,保留阿司匹林。
《共識》推薦,對於分期CAS+CABG,抗栓策略為CAS 術前阿司匹林(100 mg,1 次/d)+ 氯吡格雷(75mg,1 次/d)≥ 2 天, CABG 術前停用氯吡格雷(擇期CABG,術前≥ 5 天停用;緊急CABG,術前>1天停用),CABG 術後應用低分子肝素抗凝(100 U/kg,q12h)3 天,盡早恢複阿司匹林(100 mg,1 次/d)+ 氯吡格雷(75 mg,1 次/d)≥ 3 個月,其後阿司匹林(100 mg,1 次/d)終身服用。
停用氯吡格雷期間,支架內血栓形成的風險增加,一些新型半衰期短、作用可逆的抗血小板藥物如替格瑞洛、鹽酸沙格雷酯在CAS 和CABG 間隔期顯示了良好的血小板抑製作用,停用後血小板功能可快速恢複。這些藥物可能在縮短CAS 和CABG 過渡期無血小板保護方麵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CEA+CABG
《共識》推薦對於CEA+CABG 的患者圍手術期均應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停藥。
血壓管理
術前降壓目標140/90 mmHg(1 mmHg=0.133kPa) ,以不加重或誘發心、腦缺血症狀為前提。如收縮壓高於180 mmHg,不宜行血管重建治療。CAS 或 CEA 術後血壓維持應低於術前,最佳維持血壓100~130/60~80 mmHg。CAS 或CEA 術前一天開始適當調整降壓藥物,優先選用短效藥物,避免長效降壓藥對術中血壓調節的影響。
術中如血壓較基線值明顯下降(25%~30%)或低於90/60 mmHg,可快速靜脈補液,並靜脈推注多巴胺2~3 mg,可重複給藥,或靜脈持續泵入多巴胺,維持血壓>90/60mmHg。如果頸動脈介入後收縮壓>150 mmHg,可靜脈泵入硝普鈉控製高血壓,以降低過度灌注綜合征或腦出血的風險,並視血壓水平逐步恢複術前降壓藥。CAS 或CEA 術後連續監測血壓24~48 h,開始2~4 h 內每15 min 測量血壓1 次,如血壓趨於平穩,30~60 min 測量血壓1 次。
心率管理
心率維持非常重要,血管重建術前建議心率維持不低於50 次/min,不超過80 次/min。如介入治療涉及頸動脈竇部,而基礎心率<70 次/min,則球囊擴張或支架置入前先靜脈推注阿托品0.5~1.0mg,提高心率至70~100 次/min;個別對阿托品沒有應答的病例需植入臨時起搏器,提高心率至60~70次/min;如球囊擴張或支架置入後心率<50 次/min,可再靜脈推注阿托品0.5~1.0 mg,1~2 次。
CAS 或 CEA 術後心率維持60 次/min 左右為宜。CAS 或 CEA 術前一天開始控製心率,根據心絞痛性質和心率情況適當調整藥物,β 受體阻滯劑是標準治療,優先選用短效藥物。術後24~48 h 內連續心電監測心率,並根據心率情況逐步調整控製心率藥物。
嚴密監測心髒和神經係統的症狀和特征
有助於及時發現血流動力學異常,避免單憑儀器提供的數據而忽視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於新出現的心腦症狀和體征,一定要及時明確原因,查看是否與血流動力學改變有關。
降壓治療和心率控製治療
降壓治療和心率控製治療是術後藥物治療的重點,血壓、心率目標可參考上述圍術期血壓、心率管理的目標。
調脂治療
他汀類藥物治療是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的基礎治療,對於無禁忌證或者特殊原因的患者應該給予他汀類藥物治療,圍手術期應用他汀類藥物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手術患者的並發症。2015 年血脂異常老年人使用他汀類藥物中國專家共識指出,對於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降脂目標LDL-C 目標值< 1.8 mmol/L、非HDL-C 目標值< 2.6 mmol/L,患者LDL-C 達標後他汀長期維持,對缺血高危和斑塊不穩定的患者可以考慮強化降脂治療。
降糖治療
合並糖尿病的患者控製血糖接近正常水平(不超過1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 7%,應避免血糖波動幅度過大,尤其要防止發生低血糖。
術後隨訪
每次隨訪均應該強調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血管危險因素全麵控製。頸動脈血管重建最常用隨訪評估方法是雙功能超聲成像,應在術後1、3、6 個月以及此後每年進行監測,以評估再狹窄。必要時可複查CTA 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冠狀動脈血管重建術後應當定期進行全麵的臨床和預後評估,包括定期進行心電圖、實驗室檢查、運動試驗及超聲心動圖檢測,6~12 個月時建議冠狀動脈造影複查。
本文摘自: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血管疾病高血壓分會專家共識組.冠心病合並頸動脈狹窄的處理策略專家共識.中國循環雜誌.2016,31(12):1150-1156.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