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2日上午,來自皇家墨爾本大學的Bruce C Campbelll教授就此問題進行了5大研究的彙總分析研究。該研究薈萃分析了HERMES血管內治療的研究中。(MR CLEAN, ESCAPE, REVASCAT, SWIFT PRIME, 及EXTEND IA)。
2015年ISC發表了五大血管內治療研究以來, 關於“全麻”還是“局麻”之爭就從未停止過。在2月22日上午,來自皇家墨爾本大學的Bruce C Campbelll教授就此問題進行了5大研究的彙總分析研究。該研究薈萃分析了HERMES血管內治療的研究中。(MR CLEAN, ESCAPE, REVASCAT, SWIFT PRIME, 及EXTEND IA)。研究的主要終點事件90天時GA組vs非GA組比較的mRS分布。出於對於各研究之間差異性的預判,我們采用了mixed-effect模型進行隨機效應的評估。研究共1287例卒中患者,634例進行了血管內治療,153/609 (25%)患者進行了GA下的血管內治療。盡管食欲患者常感到難以配合而被要求進行GA,但在左右半球病變患者中GA比例都是25%。基線時,GA組和非GA組的年齡、NIHSS評分及入組事件類似。血管內治療可增加3個月時候的功能預後,不論在GA (cOR 1.73 95%CI 1.10-2.72, p=0.02) 或非GA組 (cOR 2.61 95%CI 2.01-3.40, p<0.001)。但是兩組之間比較發現,非GA組的功能改善較GA組更為明顯 (OR 1.59 95%CI 1.12-2.26, p=0.01), 另外在GA組的肺炎發生也更為常見 (16% vs 9% p=0.03)。血管損傷風險在兩組之間類似(0.7% vs 1.8%, p=0.52)。隨機到血管再通時間,兩組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中位數98 vs 75 min, p<0.001)。因此,本研究發現血管內治療中GA的患者可能預後更差,臨床操作中應該盡量避免GA。
除了麻醉,還有什麼是血管內治療的可幹預的預測因素呢?來自美國本土的GWG-Stroke項目也帶來了數據。眾所周知,IMS 3及之前的其他血管內治療研究之所以未得出治療有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時間窗。但迄今為止,尚無數據能說明血管內治療的時間窗是多久。本研究納入了GWTG研究項目中全部進行了血管內治療的患者,觀察血管內治療患者到院到穿刺及血管再通時間的預測因素及影響。本研究納入了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之間的數據,分析臨床流程圖包括卒中發病到院時間、到院到CT檢查時間、影像到動脈穿刺時間動脈穿刺到血管再通時間。數據按自然年的四季描述分析,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 檢驗分析趨勢。共納入172家醫院的1891例患者,中位數發病到到院時間為77分鍾 (IQR 46-144 min),影像檢查到動脈穿刺時間為 (64-126 min),動脈穿刺到血管再通時間為18 m分鍾 (4-31 min) 。 平均到院到血管再通時間為129分鍾 (IQR 97-171 min)。僅5.3%的患者能達到到院到血管再通時間在1小時內,15.1% 在 90分鍾內。 按四季劃分時間發現,到院到血管再通時間有相當的進步 (p=0.01) ,影像到動脈穿刺時間也有不錯的表現(p=0.04) 。然而靜脈溶栓與影像到動脈穿刺時間延長密切相關 (中位數 96 vs. 85 分鍾,p<0.001)。因此研究者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院內流程,探索進步的空間。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