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運重建是缺血性心力衰竭(IHF)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臨床實踐中,這類患者的血運重建策略應如何選擇, PCI或CABG?實施PCI時應如何在完全及不完全血運重建策略之間進行選擇?實施完全血運重建時應一次完成還是分步進行?在CHC 2017大會現場,來自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陶淩教授就上述臨床醫生關注的焦點問題接受了《國際循環》的專訪。
2017CHC
中國 北京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陶淩教授
編者按:血運重建是缺血性心力衰竭(IHF)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臨床實踐中,這類患者的血運重建策略應如何選擇, PCI或CABG?實施PCI時應如何在完全及不完全血運重建策略之間進行選擇?實施完全血運重建時應一次完成還是分步進行?在CHC 2017大會現場,來自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陶淩教授就上述臨床醫生關注的焦點問題接受了《國際循環》的專訪。
國際循環:
心衰指南中血運重建的相關建議指出,PCI和CABG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應予考慮,然而在臨床應用中其選擇的依據是什麼?兩者在改善患者心功能、生存上是否有差異?
陶淩教授:既往有關PCI與CABG的比較主要探討的是不同解剖學複雜程度或不同STS評分(美國胸外科協會風險評分模型)人群中兩者孰優孰劣,針對心功能異常或心力衰竭患者尚無相關對比研究。有關缺血性心力衰竭,STICH研究比較了CABG與常規藥物治療的效果,證明了血運重建對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性。目前,尚無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血運重建時到底應選擇PCI還是CABG的相關循證證據。不過,目前,對於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運重建而言,國際指南對解剖學特征適合CABG的患者對CABG的推薦級別要優於PCI。臨床實踐中,介入醫生應辯證認識該推薦,要認識到指南之所以這樣推薦不是因為PCI不優於CABG而是因為目前缺乏相關研究證據。
實際上,鑒於PCI治療具有技術成熟、支架性能提高、優化治療手段多等多種優勢,故不能進行CABG、不能耐受全麻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選擇PCI治療。目前,正在進行的ISCHEMIA研究已經入選4000餘例患者,將有望就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運重建策略應如何選擇,血運重建到底選擇PCI還是CABG給我們帶來答案。在其結果尚未公布前,建議一定要根據患者的綜合情況(是否耐受搭橋、是否有PCI指征等)來決定。
國際循環:
血運重建治療是缺血性心力衰竭(IHF)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介入治療中,對於不同的患者在選擇完全血運重建還是不完全血運重建方麵,應怎樣抉擇?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哪些?
陶淩教授:若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存活心肌和心絞痛症狀、左主幹病變或三支血管病變,完全血運重建能為其帶來獲益。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進行完全血運重建。若患者存在心肌梗死或是無存活心肌、雖合並多支血管病變但有些血管病變並不影響心功能、血管病變為彌漫長病變,則不建議進行完全血運重建。臨床實踐中,若患者解剖結構適合且能從中獲益,通常應選擇完全血運重建;不完全血運重建的情況則應由介入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簡而言之,在排除不能或不適合行完全血運重建的患者後,若患者能夠耐受,則應進行完全血運重建。就完全血運重建而言,其究竟是應該一次完成還是分步進行,也應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若患者需要循環支持,則應盡量一次完成;若病變比較複雜、心力衰竭比較嚴重,則可選擇分步進行。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