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血壓,我們時代最沉重的慢病負擔 當今,科學昌明:工業革命和近代化進程的成就,使人類的疾病病譜產生了驚人的改變;受以“矽基”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和以“碳基”為基礎的“生命科學技術革命浪潮”的強勁推動,人類的平均壽命得以大大延長,但我們正在麵臨著新的挑戰:
1. 高血壓,我們時代最沉重的慢病負擔
當今,科學昌明:工業革命和近代化進程的成就,使人類的疾病病譜產生了驚人的改變;受以“矽基”為基礎的“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和以“碳基”為基礎的“生命科學技術革命浪潮”的強勁推動,人類的平均壽命得以大大延長,但我們正在麵臨著新的挑戰:
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和呼吸係統疾病等慢性非傳播性疾病(Non-communicablediseases, NCD)已經成為困擾當代文明社會、當代老年性社會的主要問題之一:
NCD目前每年導致全接近3800萬人死亡,占總死亡構成比的70%以上,到2025年,這一數目要飆升到4400萬。
心血管疾病目前是人類的第一殺手,目前每年導致1700多萬人死亡,到2025年,要飆升到2330萬。
高血壓既是一個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又是一個獨立的心血管疾病。
在所有慢病中,高血壓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第一位致死、致殘原因。在發達國家,高血壓是第二位的致死、第一位的致殘原因。在世界範圍內,高血壓每年導致940萬患者死亡,其中,51%死於卒中,占總死亡構成比的10.8%,45%死於高血壓所致的冠心病。
如果以收縮壓≥140mmHg、及或舒張壓≥90mmHg作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目前全球範圍內高血壓患者已經超過10億。到2025年,全球高血壓患者數目要攀升到15億——成年人人群中,25%-30%左右的人有高血壓,或者說,3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高血壓。高血壓,毫無疑問的世紀第一流行病。
在我國,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顯示,2012年我國≥18歲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5.2%,患病人數為2.7億。另外有資料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已經超過3億。根據以上數據推測,目前我國至少有1300萬腦卒中患者,王龍德院士不久前指出,按照目前我國高血壓飆升的趨勢,到2030年,我國將有3100萬卒中患者。高血壓所致的卒中每年導致將近200萬人死亡,仍然是我國農村目前第一位致死因、殘原因。由於近年來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製率有所提高,在城市,冠心病已經目前正在超越腦高血壓腦卒中成為第一位死亡和致殘原因。
如果按照美國心髒病學院和心髒協會(ACC/AHA)2017發布的最新指南:以≥130/80mmHg是為高血壓的定義,那麼,目前美國成年人中有45%以上、我國成年人中接近一半是高血壓。
高血壓的主要危害是卒中、冠心病、心衰、尿毒症和失明等並發症。由於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症狀都不明顯也不特異,因此,高血壓又被稱為“無聲的殺手”。高血壓也是一顆地雷——比如,高血壓出血性腦卒中一旦突然發生,部分患者即使僥幸能存活,其中一部分很大可能餘生將在半身不遂中、在輪椅上度過。
2. 高血壓的治療得益
有觀察結果表明:血壓從115/75mmHg 開始,每增加20/10mmHg,心腦血管病危險相對增加一倍或更多。隨著血壓的升高心血管事件增加——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也是強力幹預高血壓患者血壓的主要證據。
長期、平穩地把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製在正常範圍,可相對降低45%左右的卒中、35%左右的冠心病和25%左右的心力衰竭。
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每降低10mmHg,可相對降低20%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28%的心力衰竭和13%的死亡。
對收縮壓≥140mmHg及或舒張壓≥90mmHg患者(即JNC7等高血壓指南中的1期高血壓患者),每正規治療11例患者,可預防1例死亡。
3. 橫看成嶺側成峰——高血壓的“目標值”
高血壓的定義,是個動輒關係到數千萬、數億人的公共健康和相應的醫療衛生保健保健政策問題。血壓的持續增高,稱為高血壓;原因不明的血壓持續增高,稱為高血壓病。血壓值究竟在達到什麼水平才算增高,又是一個在循證基礎上的人為的定義。
高血壓的定義、血壓的目標值究竟該是多少?這是目前意見很不統一而且跨越很大、很混亂的問題。問題首先出在在我們這個所謂的“循證醫學證據”的理解上。
目前,RCT、薈萃分析是幹預效果或療效評判的最好手段。限於人力、物力、財力和質量控製等因素,目前最好的RCT不過入選的是區區萬人左右規模、隨訪的隻是數年時間。對高血壓,臨床研究事實上是在用區區萬人、隨訪數年的RCT試驗結果,或在用涉及10萬、100萬患者的薈萃分析結果,類推到一個涉及到數千萬、數億人的總體,過度強調任何一個RCT或薈萃分析的結果,事實上都很容易陷入以下不一致:
——摸象的盲人們都以為真理在自己手中。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