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言,一個50歲的人如果很會吃,即保持適度攝入主食的習慣,預期平均再活33年,但如果習慣不怎麼吃主食,那麼壽命就會短4年;如果吃得太多,也會減壽1年。
麵條,大米,饅頭,烙餅,麵包……這些餐桌上的“常客”,是最常攝入的碳水化合物了。為了保持好身材或減肥,很多人就將這些主食每餐徹底免了,這種做法對嗎?
近日發表在Lancet子刊上的ARIC研究入選1.5萬人追蹤25年的最新分析結果表明,這樣做錯!
研究顯示,不吃主食,或吃太多都是不恰當的,都會讓人減壽,而不多不少“正好”死亡風險最低。
正好指在50%~55%之間。“吃太多”是指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70%;“太少”指供能占比< 40%;
同期述評中,加拿大漢密爾頓麥克馬斯特大學的Andrew Mente和Salim Yusuf指出,與蛋白質和脂肪不同,碳水化合物雖然並非必需營養素,但飲食也需要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估計約占總能量的50%左右,以滿足體力活動的需求,並能使蛋白質和脂肪控製在合理的水平之內。
總之,即均衡飲食應包括蔬菜、水果、豆類、全麥、堅果、魚類、奶製品和未深加工的肉類,所有的這些均在適度的水平。
注:以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50%為參考水平;校正了年齡、性別、種族、總能力攝入、糖尿病、飲酒、吸煙、體力活動、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
圖1 ARIC隊列研究飲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與全因死亡呈“U”曲線關係
具體而言,一個50歲的人如果很會吃,即保持適度攝入主食的習慣,預期平均再活33年,但如果習慣不怎麼吃主食,那麼壽命就會短4年;如果吃得太多,也會減壽1年。
這裏有個問題,主食吃少了,一個人自然蛋白質和脂肪就要多填飽肚子了。而研究也發現,替代主食的飲食類型也很重要。
研究顯示,若不吃或少吃主食,而多吃肉類、乳類等動物源類脂肪蛋白質,會增加18%的死亡風險;若多吃植物來源的脂肪蛋白質,則降低18%的死亡風險。
主食真這麼重要?
為了進一步驗證,研究者還對包含歐美亞等20多個國家432179人的8項前瞻性隊列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結果仍舊如此。
研究者指出,在西餐中,如果限製碳水化合物,通常蔬菜水果穀物就吃得少,各種肉就吃得多。而這種飲食方式會激活炎症通路、加速老化以及氧化應激,從而增加死亡風險。
而亞洲國家以及一些經濟不發達國家,碳水化合物攝入較多,比如中國精米精麵就吃得多,而長期以往就會增加高血糖負荷,導致代謝性疾病。
來源:
[1] Seidelmann SB, et al. 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and mortal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8; DOI: 10.1016/S2468-2667(18)30135-X.
[2] Moderate carbohydrate intake may be best for health, study suggests. Sciencedaily. August 17, 2018.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