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

警惕!這些因素或與多種人類疾病風險有關!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穀 日期:2021-06-01
導讀

          日常生活中,諸如飲食、體重、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或都與人類多種疾病風險(增加或降低)直接相關,那麼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關鍵字:  因素 | 疾病風險 

        日常生活中,諸如飲食、體重、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或都與人類多種疾病風險(增加或降低)直接相關,那麼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1】JCEM:晚餐攝入含有全碳水化合物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性飲食或讓心髒病的發病風險降低10%

        有研究證據表明,宏量營養素(macronutrients)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和食物來源上都在心血管疾病(CVD)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僅有有限的研究分析了不同質量的宏量營養素的攝入時間與人群機體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關聯。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上題為“Meal Timing of Subtypes of Macronutrients Consumptio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NHANES, 2003 to 2016”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晚餐攝入大量精製碳水合物和肥肉的人群相比早餐攝入類似食物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升高。

        這篇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對來自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中27,911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研究,並分析了在兩個非連續的時間段裏參與者在訪談時收集到的飲食信息;隨後研究者分析了在早餐和晚餐時攝入不同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與參與者心髒病發病率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晚餐攝入植物性為基礎的飲食或能將心髒病風險降低10%。

        綜上,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在美國成年人群中,相比早餐而言,晚餐攝入過量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動物蛋白或與機體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明顯相關,而晚餐攝入不飽和脂肪酸則與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直接相關;晚餐攝入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或植物性蛋白來替代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或動物蛋白或能降低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2】JNCI Cancer Spect:大量攝入紅肉及教育水平較低或與早發性結直腸癌風險增加有關

        近些年來在很多國家,早發性(50歲之前人群)結直腸癌(CRC)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因此,闡明傳統的結直腸癌風險因素在早發性結直腸癌發生過程中扮演著的關鍵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JNCI Cancer Spectrum上題為“Nongenetic Determinants of Risk for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紐約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些非遺傳性因素或許也與50歲以下人群結直腸癌風險增加有關,包括較多的紅肉攝入、較低的教育水平和大量飲酒等。

        在美國,早發性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從1992年至2013年幾乎翻了一倍,即從每10萬人中的8.6人增加到了13.1人;而且大部分的發生率增加都是由於患者機體直腸的早發性癌症,美國大約十分之一的結直腸癌的診斷都發生在50歲以下的人群中。研究者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的研究中觀察到,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生的人群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特別高;在同一時期,整個發展中國家中年輕人群的飲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包括水果、非土豆類蔬菜和富含鈣質的乳製品攝入量的下降;而與此同時,其加工食物(比如肉類、披薩、通心粉和奶酪等)和軟飲料的攝入量發生了增加,此外,美國人群的纖維、葉酸和鈣質攝入量也抵禦推薦水平。

        研究者指出,其它多個結直腸癌風險因素與早發性結直腸癌有關聯的趨勢,包括糖尿病史、較低的葉酸攝入量、膳食纖維和鈣的攝入;然而,BMI和吸煙都不是早發性組的風險因素,這與晚發性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研究者Richard Hayes說道,這項關於早發性結直腸癌非遺傳風險因素的首個大規模研究為有針對性地識別那些高風險患者提供了初步的研究基礎,這對於減輕疾病所帶來的負擔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綜上,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識別出了與早發性結直腸癌發生的多個非遺傳性風險因素,為後期更加精準化地識別高風險結直腸癌患者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有望開發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新型策略。

        【3】Cell Host & Microbe:攝入西方飲食或會增加機體腸道炎症和感染的風險

        腸道中的潘氏細胞(Paneth cells)能調節機體的免疫力和感染,在克羅恩病中,基因突變和環境誘因會一起使得潘氏細胞的功能喪失。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題為“Western diet induces Paneth cell defects through microbiome alterations and farnesoid X receptor and type I interferon activ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攝入西方飲食或會損傷機體的免疫係統功能,並會增加機體感染和炎性腸病的發生風險。

        這篇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想通過研究尋找患者機體中潘氏細胞功能失常的原因,他們分析了一個包含400人的人口統計和臨床數據的數據庫,其中包括對每個人機體的潘氏細胞進行評估,結果發現,較高的體重指數與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潘氏細胞的異常和不健康表現直接相關,也就是說,一個人的BMI越高,其機體中的潘氏細胞看起來就越差,這種關聯性對於健康人群和克羅恩病患者都比較適用。

        進一步研究後,研究人員發現,名為脫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的特殊分子或能構成西方飲食模式與潘氏細胞功能異常之間的聯係,脫氧膽酸是一種腸道菌群代謝所形成的次級膽汁酸,脫氧膽酸會增加兩種抑製潘氏細胞功能的免疫性分子的活性,即法尼酯X受體(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1型幹擾素。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調查是否脂質或糖類在損傷潘氏細胞功能上扮演著主要作用,同時他們還開始研究一些新方法來通過靶向作用膽汁酸或上述兩種免疫分子從而恢複正常的潘氏細胞的功能並改善腸道的免疫力。

        綜上,本文研究結果揭示了不良飲食和腸道先天性免疫抑製之間的機製聯係,同時還揭開了FXR激活在腸道炎症過程中所發揮的效應。

        【4】Lancet子刊:越胖越可能增加新冠肺炎重症風險?

        牛津大學研究者在Lancet子刊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上發表了題為“Associations between body-mass index and COVID-19 severity in 6·9 million people in England: a prospective, community-based, cohort study” 一項基於社區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在體重指數大於23 kg/m2的情況下,研究者們發現嚴重新冠肺炎導致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呈線性增加,而在整個體重指數範圍內進入重症監護病房的風險呈線性增加,這與相關疾病的過度風險無關。體重指數增加帶來的相對風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下和黑人種族的人。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早期,肥胖被認為是嚴重疾病的重要臨床風險因素。多項研究支持這一理論,到目前為止,已經發表了幾篇關於這一主題的係統綜述和薈萃分析。然而,這種關聯可能是由於一種特殊形式的對撞機偏差,稱為指數事件偏差。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關於這種潛在聯係的研究都檢查了入院患者的結果,並比較了肥胖者和非肥胖者之間進展到重症監護病房(ICU)或死亡的情況。因為肥胖本身或新冠肺炎疾病的嚴重程度都可能導致入院治療,這些因素之間的聯係可能是虛假的。一項避免了碰撞偏倚風險的大型人群研究發現,體重指數在30公斤/平方米或更高的人死於新冠肺炎的風險比體重指數小於30公斤/平方米的略高一些。這項研究避免了碰撞偏倚的風險,發現體重指數為30公斤/平方米或更高的人死於新冠肺炎的風險略高於體重指數小於30公斤/平方米的人。然而,這項研究沒有檢查整個人群中BMI單位增加的風險,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BMI低於30公斤/平方米。

        作者從這一基於人群的大型隊列中的發現強調,超重與嚴重新冠肺炎結果的風險大幅增加有關,也是迄今確定的最重要的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之一。這一風險因素已經包括在QCOVID風險計算器中,再加上觀察到的與年齡和黑人種族的相互作用,在確定疫苗接種SARS-CoV-2感染的優先順序時可能很重要。盡管尚未得到證實,但減輕體重的幹預措施可能會降低個體發生嚴重新冠肺炎後果的風險。從長遠來看,該發現強調了在人口水平上努力實現健康體重的必要性。此外,實現健康體重的這種努力應該有助於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一些癌症的風險,這些疾病在整個大流行期間一直存在,並給衛生保健係統帶來持續的負擔。

        【5】Sci Rep:體重不足、過重及肥胖的女性複發性流產風險較高

        眾所周知,生活方式因素會影響人類的偶發性流產,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其對女性複發性流產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題為“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female lifestyle factors and risk of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安普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進行一項係統性的回顧和薈萃分析評估了生活方式因素與人類複發性流產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還納入了人群BMI、吸煙、飲酒和咖啡的攝入情況。研究結果表明,相比平均體重的女性而言,體重過輕和超重的女性經曆反複流產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流產是一種最常見的女性早孕並發症,複發性流產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疾病,其發生通常被歸結為多種醫學因素和生活方式影響因素等,本文中,研究人員發現,體重過輕(通常BMI低於18.5)、過重(BMI介於25-30之間)和肥胖(BMI大於30)的女性經曆連續流產的風險或許更高。研究人員對已經發表的16篇研究報告進行分析後指出,體重不足或超重會增加女性連續兩次妊娠失敗的風險;在複發性流產的女性中,對於BMI大於25和30的女性而言,其未來遭受流產的風險分別會增加20%和70% (OR 1.77, 95% CI 1.25–2.50和OR 1.35, 95% CI 1.07–1.72)。

        綜上,在一般人群中,體重過輕或體重指數大於25會讓女性複發性流產的風險增加1.2倍,同時在複發性流產女性群體中,BMI大於25還會讓其進一步流產的風險增加1.2倍,而BMI大於30則會讓其進一步流產風險增加1.7倍以上。盡管本文並未揭示諸如吸煙、飲酒和大量攝入咖啡等生活方式因素與女性群體複發性流產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但這還需要後期進一步探索;當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異質性,而且由於方法和報告的不一致性導致研究人員在彙集數據方麵存在一定困難,這或許就需要後期他們進行更大規模的觀察性或臨床研究來解決飲酒、吸煙和咖啡攝入對參與者所產生的劑量效應,而且研究生活方式幹預措施對複發性流產女性群體的影響也有利於後期患者的管理和治療。

        【6】AJCN:大量攝入加工肉類或會增加個體患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風險

        日常膳食指南中建議人們要限製飲食中紅肉的攝入量,因為其是中鏈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SFAs)的主要來源,據推測其會增加人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目前研究人員分析未加工紅肉的攝入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關聯的證據並不一致。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題為“Associations of unprocessed and processed meat intake with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21 countries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 (PURE) Stud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基斯坦阿迦汗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就進行了一項全球性的研究發現,攝入加工紅肉和機體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該研究並未發現人群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與攝入未加工的紅肉和禽肉有關。

        文章中,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來自5大洲21個國家的134,297名個體的飲食和健康狀況,同時他們還追蹤了這些參與者的肉類攝入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數據。對參與者追蹤了近10年後,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未攝入加工肉類的參與者而言,每周攝入150克或更多的加工肉類會讓機體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46%,死亡風險增加51%;此外他們還發現,攝入適度水平的非加工肉類似乎對機體健康的影響是中性的。

        綜上,在這項大型的跨國性的前瞻性研究中,研究人員並未發現攝入未加工的紅肉、禽肉和人群死亡率及主要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之間的顯著相關性;然而卻發現,攝入高水平的加工肉類與人群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存在密切關聯。

        【7】NEJM:攝入富含低質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增加心髒病和死亡風險

        一項對生活在五大洲的人們進行的全球研究發現,攝入富含低質量碳水化合物(poor quality carbohydrate)的飲食會導致心髒病發作、中風和死亡的風險更高。無論人們以前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攝入富含低質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稱為高血糖飲食)的較高風險都是相似的。相關研究結果於2021年2月24日在線發表在NEJM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lycemic Index, Glycemic Load,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這項研究是關於這個問題的地域和飲食多樣化人群中最大的一項,這是因為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的西方國家。通過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人口健康研究所和漢密爾頓健康科學研究所開展的人口城鄉流行病學(Population Urban and Rural Epidemiolog, PURE)研究,共對137851名35至70歲的人群進行了中位數9.5年的跟蹤調查。在這項研究中,論文作者們使用食物問卷測量參與者的長期飲食攝入,並估計飲食的血糖指數(glycemic index, 根據食物對血糖水平的影響進行排名)和血糖負荷(glycemic load,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數量乘以其血糖指數)。在隨訪期間,參與者中有8780例死亡和8252例主要心血管事件的記錄。

        【8】Clin Nutri:咖啡愛好者的又一打擊?研究表明大量飲用咖啡會增加心髒病風險!

        黑咖啡、濃縮咖啡還是拿鐵咖啡?無論你喜歡什麼咖啡,喝太多都可能會使你陷入困境(原文為hot water,此處為雙關),尤其是對心髒健康而言。在一項遺傳研究中,來自南澳大利亞大學精密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來自362571名年齡在37-73之間的英國生物樣本庫參與者數據研究發現,長期、重度(每天6杯或以上)的咖啡攝入能增加你的血液中脂肪的量從而顯著提高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風險。

        重要的是,這種相關性是正相關且與劑量相關,也就是說,你喝的咖啡越多,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大。這是一顆苦藥,尤其是對咖啡愛好者來說,但根據南澳大利亞大學研究員Elina Hypp?nen教授的說法,如果我們想保持心髒健康,就必須吞下這顆苦藥。

        【9】Sci Rep:長期壓力與心髒病發作風險增加直接相關

        長期壓力會導致心髒病發作嗎?大部分人可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但目前科學家們還缺乏相關的研究證據來證實這一觀點;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林雪平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個體心髒病發作的前幾個月,其機體中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水平就會升高;這或許就表明,長期壓力或是機體心髒病發作的一種風險因素。

        研究者表示,壓力激素皮質醇的水平在心髒病發作個體和未受影響的個體機體中並不相同,這就表明,頭發中的皮質醇或能作為指示心髒病發作的新型風險標誌物,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壓力。壓力是當今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麵臨的一個問題,但我們並不是非常清楚長期壓力對機體健康的影響;眾所周知,突然間的情緒或機體壓力(比如自然災害或類似的嚴重事件)或會觸發心髒病的發作,但長期壓力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由於目前科學家們缺少可靠的方法,因此其很難測定長期壓力所產生的影響。

        【10】Stroke:喝綠茶和咖啡或能降低中風和心髒病幸存者的全因死亡風險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trok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大阪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中風和心髒病發作幸存者或能通過喝綠茶來降低多種原因的死亡風險並有望後期預防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發生。此外,研究者還發現,每天喝咖啡或能通過降低心髒病發作後的死亡風險來幫助心髒病發作幸存者改善生活質量,以及預防健康個體心髒病發作和中風事件的發生。

        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喝綠茶和咖啡對無心血管疾病史和癌症史的人群心髒健康的有益效應,他們想通過研究確定在遭受中風或心髒病發病後攝入綠茶和咖啡給機體健康帶來的影響效應,醫學博士Hiroyasu Iso說道,考慮到快速老齡化的人口以及在這些心血管疾病事件後提高人群預期壽命的需要,我們非常需要關於中風和心髒病發作幸存者的生活方式相關的科學依據。

        喝綠茶能夠有效預防幸存者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發生,同時喝咖啡還會預防健康人群此類事件的發生。研究者Iso說道,其中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在日本文化中,綠茶通常是用水進行衝泡並不加糖,此外,咖啡通常是用水、偶爾混合牛奶和糖類來製備的。製作這些飲料最健康的方式就是不添加不必要的糖分。

        最後研究者表示,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目前他們還不能確定為何攝入綠茶和咖啡能夠降低人群心髒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後期研究人員還將進一步深入研究來詳細理解綠茶和咖啡所產生的健康效應。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