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發展的嚴重和終末階段,常伴有水、電解質代謝異常,其中鉀離子的代謝異常最為常見。鉀離子的主要作用是維持細胞的新陳代謝,調節滲透壓與酸堿平衡,保持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維持心肌的自律性、傳導性和興奮性等正常生理功能。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發展的嚴重和終末階段,常伴有水、電解質代謝異常,其中鉀離子的代謝異常最為常見。鉀離子的主要作用是維持細胞的新陳代謝,調節滲透壓與酸堿平衡,保持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維持心肌的自律性、傳導性和興奮性等正常生理功能。
心力衰竭患者最佳的鉀離子範圍是未知的。如何確定心衰患者的最佳鉀含量範圍?我們一起來學習下。
血鉀水平與臨床不良事件之間
有何關係?
血鉀水平與臨床不良事件發生風險之間呈“U”形曲線關係,血鉀>5.0mmol/L時心衰患者死亡風險顯著升高。故建議血鉀水平>5.0mmol/L即診斷為高鉀血症,並納入綜合管理。在PARADIGM-HF研究中,經過27個月隨訪約16.7%的HFrEF患者發生高鉀血症,發生高鉀血症患者心血管死亡率升高42%[1]。
心衰患者低鉀血症的發生率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異,文獻報道為19%-54%。不同研究顯示臨床上低鉀血症是普遍的現象,應高度重視,如使用利尿劑的慢性心衰患者有42%發生低鉀血症(血鉀<3.6mmol/L)。低鉀血症會影響心衰患者的預後,Framingham研究提示,血鉀降低1個標準差(0.48mmol/L),則複雜或頻發的室性心律失常風險增加27%[2]。
血鉀參考範圍,
我們有哪些證據呢?
Dig-Tri研究顯示(n=6845):當血鉀<4.0mmol/L時,慢性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5%,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27%,心衰死亡風險增加36%[3]。
根據瑞典心衰登記中心的一項隊列研究對血鉀水平進一步分層的分類,K+≥6.0mmol/L患者在所有時間點的生存率較其他組最低。在12個月時,K+4.0-4.4mmol/L和K+4.5-4.9mmol/L患者的生存率高於其他所有組的生存率。5年時,K+4.0-4.4mmol/L患者的生存率高於其他所有組[4]。
在30天、12個月和最大隨訪時,血鉀水平與死亡風險之間存在明顯的“U”型關係;最低的死亡率風險比為K+4.2mmol/L,隨著血鉀水平的高和低,風險急劇增加;根據人群基線特征調整,多變量校正後,低鉀血症與長期死亡率增加相關,高鉀血症與短期死亡率增加相關[4]。
我們該如何補鉀呢?
血鉀水平與短期和長期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呈“U”型,最佳血鉀範圍比常規臨床實踐中認為的正常範圍窄得多,血鉀4.2mmol/L時心衰患者的心律失常、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最低。
推薦心衰患者的血鉀維持在4.0-5.0mmol/L之間;即使處於正常低值血鉀3.5-4.0mmol/L,也應適當補鉀,同時注意補鎂。所以心衰患者隨訪時除了心超、腦鈉肽(BNP)等,血電解質尤其是血鉀複查也很重要。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