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的晝夜節律血壓(BP)模式是糖尿病和一般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夜間收縮壓(SBP)非杓狀下降(夜間收縮壓下降 <日間收縮壓值的10%)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常見,並與頑固性高血壓、高血壓介導的靶器官損傷、內皮功能障礙和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在一般人群中,異常的晝夜節律血壓模式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 < p>日間收縮壓值的10%)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常見,並與頑固性高血壓、高血壓介導的靶器官損傷、內皮功能障礙和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在一般人群中,異常的晝夜節律血壓模式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
異常的晝夜節律血壓(BP)模式是糖尿病和一般人群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夜間收縮壓(SBP)非杓狀下降(夜間收縮壓下降<日間收縮壓值的10%)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常見,並與頑固性高血壓、高血壓介導的靶器官損傷、內皮功能障礙和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在一般人群中,異常的晝夜節律血壓模式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
近日,代謝內分泌疾病領域權威雜誌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該研究的目的是明確它們對糖尿病患者長期預後的影響。
研究人員回顧性地分析了349例門診糖尿病患者,他們篩查微血管並發症並隨訪21年。根據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ABPM),將收縮壓下降≥10%、下降<10%和夜間收縮壓(SBP)與日間平均收縮壓(SBP)的任何增加分別定義為收縮壓下降、非收縮壓下降和反向收縮壓下降。
經過6251人次每年的隨訪(中位隨訪為21.0年[範圍1.1-22.0年],52%為女性,平均年齡為57.1±11.9歲,81.4%為2型糖尿病和18.6%為1型糖尿病),該研究共發生136例(39%)死亡。與杓狀血壓者相比,非杓狀血壓者和反杓狀血壓者慢性腎髒疾病(CKD)、心髒自主神經病變(CAN)和體位性低血壓的患病率逐步升高。校正傳統危險因素後,反杓狀血壓者平均總生存率降低13.4%(2.5年),全因死亡風險增加兩倍(風險比2.2[1.3-3.8])。夜間與日間收縮壓比每下降1%與20年死亡率降低4%獨立相關。
由此可見,在糖尿病患者中,反杓狀血壓與較高的CKD和CAN患病率相關,並在21年的觀察期中使調整後的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一倍以上。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