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心髒手術前的心血管風險評估是否應該包括房顫,此前一直沒有定論,目前廣泛應用的改良心髒風險指數(RCRI)並不包括心律失常。 近日,JACC發表的一項美國研究提示,非心髒術前已有的房顫對患者的預後不利,會顯著增加死亡、心衰、中風發生風險。
非心髒手術前的心血管風險評估是否應該包括房顫,此前一直沒有定論,目前廣泛應用的改良心髒風險指數(RCRI)並不包括心律失常。
近日,JACC發表的一項美國研究提示,非心髒術前已有的房顫對患者的預後不利,會顯著增加死亡、心衰、中風發生風險。
將房顫加入該指數後,可顯著改善其對非心髒術後患者30天不良事件的預測價值。
研究者指出,該研究結果表明,房顫應作為危險因素,納入圍術期評估心血管發病和死亡風險的評分係統中。
述評專家也認為,房顫對於非心髒術後的不良事件有重要預測價值,現在是時候修改該指數了。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在該研究中,經傾向評分匹配後,有房顫的患者非心髒術後30天死亡、心衰、中風、全身栓塞、大出血風險分別增加了31%、31%、40%、59%、14%,但心梗發生風險卻降低了19%。
研究者指出,這個用現有數據很難解釋,可能與應用抗凝藥物有關,因為血栓形成是誘發心梗的重要因素。
在該研究中,心梗風險的降低主要見於CHA2DS2-VASc評分≥2分即中風風險高的房顫患者,而這些患者很有可能服用了抗凝藥。而在CHA2DS2-VASc評分為0或1分的患者中,心梗風險並未降低。
但這個解釋可能並不是唯一機製,因為如果口服抗凝藥能預防心梗,也能預防術後中風,但該研究中患者術後中風風險增加了40%。
該研究於2015~2019年納入860萬餘例行擇期非心髒手術的醫保患者,其中16.4%有房顫,這些患者年齡較大,男士和合並症比例均較高。
此外,有房顫的患者住院時間較長,中位數為5天,而無房顫的患者住院中位數為4天。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