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一項研究發現頸動脈斑塊內的特定T細胞亞型可導致腦血管事件

作者:孫國根 盛科美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23-11-02
導讀

本網訊(駐地記者 孫國根 通訊員 盛科美)複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餘波教授課題組帶領譚晉韻副教授等,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患者的頸動脈斑塊和配對的外周血細胞中生成最大數據集後,研究了372070個細胞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微環境的超高精度細胞景觀,發現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存在並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其中T細胞作為主要免疫細胞,與其他細胞一起在動脈粥樣斑塊中的比例顯著增加,並參與了斑塊的炎症反

本網訊(駐地記者 孫國根 通訊員 盛科美)複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餘波教授課題組帶領譚晉韻副教授等,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患者的頸動脈斑塊和配對的外周血細胞中生成最大數據集後,研究了372070個細胞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微環境的超高精度細胞景觀,發現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存在並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其中T細胞作為主要免疫細胞,與其他細胞一起在動脈粥樣斑塊中的比例顯著增加,並參與了斑塊的炎症反應和斑塊不穩定性的形成。該研究對了解動脈粥樣硬化微環境的異質性,以及如何以精準靶向免疫方法治療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論文近日(10月2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循環·動脈硬化血栓與血管生理學》(《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ATVB)》)上。

餘波說,頸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免疫係統在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但既往研究多基於單個或多個表麵蛋白標誌物研究動脈粥樣硬化中的細胞組成,在詳細解析該疾病病理生理環境的免疫細胞的組成和特點的研究上存在欠缺,盡管對臨床模型的廣泛研究和人類新出現的證據揭示了免疫反應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中的關鍵作用,但內部機製仍不清楚,影響了對該疾病的精準靶向免疫治療。

於是,餘波教授課題組利用單細胞RNA(核糖核酸)測序,分析了372070個細胞的頸動脈粥樣硬化微環境的超高精度細胞景觀,並進行了免疫細胞特征基因與腦血管風險的相關性分析;為“精準”研究,課題組的數據庫還包括126例來自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患者的人類頸動脈斑塊的轉錄譜,患者平均隨訪44個月,觀察期共記錄腦血管事件25例(其中缺血性腦卒中18例,心肌梗死7例),經過科學分析確定了特征基因與腦血管事件之間的所有關聯。

深入研究中,課題組結合單細胞RNA測序技術,揭示了頸動脈粥樣硬化微環境的細胞景觀,鑒定了各種免疫細胞類型,進一步發現和證實免疫細胞亞型、關鍵基因和非免疫細胞在腦血管事件中的作用;非免疫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中是重要角色;內皮細胞的異常功能在斑塊形成和炎症反應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平滑肌細胞的增殖和轉分化也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密切相關。更深入的單細胞測序發現:與無症狀斑塊相比,有症狀斑塊中某些“成分”比例的升高,表明它們在腦血管事件中具有促進腦血管事件發生的“壞”作用。

最終研究團隊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大量活化的T細胞承擔著整體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頸動脈粥樣硬化涉及的免疫反應主要由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與內皮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的相互作用驅動,轉分化、促炎、遷移、增殖、細胞凋亡和衰老等通路富集在體內某些“成分”中,會使斑塊破裂,斑塊內的特定T細胞亞型可導致腦血管事件。

據悉,這是目前關於頸動脈斑塊單細胞研究中分析細胞數量最大的一篇,研究成果為今後精準開發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免疫療法奠定了重要基礎。

論文文鏈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epdf/10.1161/ATVBAHA.123.318974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