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李為民教授教授在第三屆全國心力衰竭大會上總結了2010心力衰竭領域的臨床研究進展。
2010心力衰竭領域臨床研究現狀與展望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一院李為民教授教授在第三屆全國心力衰竭大會上總結了2010心力衰竭領域的臨床研究進展。
在2010美國心髒病學會(ACC)/美國心髒學會(AHA)/歐洲心髒病學會(ESC)心力衰竭治療指南更新中,ACEI、β受體阻滯劑的若幹爭議和具體應用問題得到澄清。
心力衰竭藥物治療領域近10年來的突破性進展是SHIFT研究,研究提示,心率是冠心病患者的危險因素。
心力衰竭藥物治療領域進展包括:①新型正性肌力藥物鈣離子增敏劑--左西孟旦;②新型血管擴張藥—奈西立肽;③內皮素受體拮抗劑(ERB);④醛固酮受體拮抗劑—依普利酮;⑤腺苷受體拮抗劑—心衰治療中保護腎功能的新希望;⑥精氨酸加壓素(AVP)受體拮抗劑;⑦ARB聯合ACEI改善心衰預後;⑧其他—他汀類藥物;⑨促紅細胞生成素;⑩腎上腺髓質素(ADM)。另外,甲狀腺激素,雄激素在治療心衰方麵也有新的進展。Istaroxime是一種對心肌細胞同時具有正性收縮和正性舒張作用的新型藥物。2010年ACC提出了抗焦慮治療—有助於降低死亡危險和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心力衰竭非藥物治療進展包括:①對於NYHAⅢ~Ⅳ級患者,CRT治療獲益大;②持續增加主動脈血流裝置(CAFA)聯合藥物治療較單一藥物治療更有效;③幹細胞移植治療心衰,早期顯示有可能從成纖維細胞直接分化為心肌細胞,無需經過幹預來分化細胞的階段;④應積極探索microRNA在治療中的作用;⑤健康教育和隨訪對於心衰患者至關重要。
總之,未來心衰治療策略中調控有關心衰的神經體液因素將較目前采用的單純抑製某種神經體液因素更為重要,對心衰的治療逐步向細胞和基因和分子水平發展。非藥物治療有望成為藥物治療的有效伴隨手段。心血管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的預防教育將成為主旋律。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