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第五屆東方心髒病學會議(OCC2011)的三場主題辯論均為“高手”過招,辯題設置和辯手表現都極為精彩。正方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傅國勝教授首先分析了心肌缺血與患者轉歸之間的密切關聯。方、代替沈陽軍區總醫院韓雅玲教授“出戰”的徐凱教授則首先列舉了FFR的不足,包括費用高昂、導絲尖端塑型受限、無法評估斑塊穩定性、無法評估血栓性病變、不能預測未來斑塊破裂、急性心梗、微循環病變、左室肥厚、左房壓升高(>10 mmHg)患者的FFR結果與病變狹窄程度不符等。
臨界病變處理:依據功能改變還是解剖改變?
5月28日,第五屆東方心髒病學會議(OCC2011)的三場主題辯論均為“高手”過招,辯題設置和辯手表現都極為精彩。
正方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傅國勝教授首先分析了心肌缺血與患者轉歸之間的密切關聯。隨即分析了血管造影、血管內超聲(IVUS)/光學相幹斷層顯像術(OCT)等解剖學改變評估手段的缺陷,例如IVUS/OCT在嚴重狹窄病變無法實施、對側支幹預缺乏確切診斷標準以及不能體現生理學變化等。進而分析了血流儲備分數(FFR)的優勢,並指出2009年美國指南已闡明“FFR用於輔助評估臨界病變是否需要做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合理的”(Ⅱa類指征)。同時傅教授不否認IVUS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即在缺血性病變被確認之後,用於確定病變長度、血管直徑、斑塊構成以及與分叉病變的關係,從而“使PCI做得更好”。
反方、代替沈陽軍區總醫院韓雅玲教授“出戰”的徐凱教授則首先列舉了FFR的不足,包括費用高昂、導絲尖端塑型受限、無法評估斑塊穩定性、無法評估血栓性病變、不能預測未來斑塊破裂、急性心梗、微循環病變、左室肥厚、左房壓升高(>10 mmHg)患者的FFR結果與病變狹窄程度不符等。他特別指出,僅依賴一個功能性指標評價病變潛在危險不一定可靠:如果注射腺苷劑量不足,可能會低估病變,而這種現象在FFR實際應用中很常見。同時指出一係列研究表明,IVUS可提供非常精確的測量並評估斑塊形態。徐教授同時指出,研究表明引起急性心梗的病變都是嚴重病變,在評估病變嚴重性方麵,形態學改變與功能學改變可能同樣重要。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