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功能性冠脈介入治療:開啟新篇(下)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劉健 曹成富 王偉民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7-25
導讀

         患者男,52歲,因“活動後胸痛”入院,診斷為冠心病、勞力型心絞痛。高脂血
症數年,吸煙20年、每天20支。靜息心電圖(ECG)未提示明顯心肌缺血。

  [上接《功能性冠脈介入治療開啟新篇》(上)]

 

  轉變·功能學PCI新方向

  功能學PCI:僅對缺血性狹窄病變行PCI

  在本文所述病例中,患者右冠狀動脈(冠脈)近中段狹窄85%,但一係列檢查均提示此病變未導致心肌缺血。FAME研究是首項大規模評估多支血管病變患者接受血流儲備分數(FFR)指導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獲益情況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在狹窄程度為50%~70%的臨界病變中,65%並不引起心肌缺血,即使在狹窄程度達71%~90%的嚴重狹窄病變中,亦有20%並無心肌缺血證據。

  因此,目前有專家提出功能學PCI的概念,指根據血管功能性檢查結果,確定冠脈造影(CAG)所示狹窄病變是否引起心肌缺血,僅針對引起心肌缺血的病變行PCI,對非缺血性狹窄病變進行藥物幹預。

  觀念轉變:功能學指導非缺血性狹窄病變治療決策

  數項研究均已證實,對於不引起心肌缺血的臨界病變,推遲PCI,隨訪期間患者心髒事件發生率較低。

  入選患者均為臨界病變的DEFER研究5年隨訪結果顯示,與FFR≤0.75的對照組相比,FFR≥0.75的推遲治療(藥物治療)組與PCI組患者無事件生存率較高(兩組間無顯著差異),心源性死亡及心肌梗死複合終點發生率顯著較低(圖1)。

  對於存在多支血管病變的患者,FFR指導的PCI同樣可降低事件發生率。多中心、前瞻性FAME研究納入1005例多支血管病變患者,將其分入CAG指導的PCI組(CAG-PCI)和FFR指導的PCI組(FFR-PCI),FFR-PCI組患者僅FFR<0.80時才考慮PCI。隨訪1年結果顯示,與CAG-PCI組相比,FFR-PCI組患者主要不良心髒事件(MACE)發生率較低(圖2);FFR-PCI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心髒猝死率達35%;同時,FFR-PCI組患者支架置入數量、對比劑應用和住院費用明顯較少,住院時間明顯較短。

  FAME研究結果讓介入醫生進行思考,並發生了觀念轉變,讓我們逐漸認識到,對引起缺血的狹窄病變進行再血管化可改善患者症狀及預後,對不會引起缺血的病變進行再血管化並不使患者獲益,還將增加支架內血栓和再狹窄等風險,繼而增加患者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運重建風險。

  ■作者後記

  談穩定性冠心病“合理”的介入治療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劉健

  合理治療穩定性冠心病,臨床醫生需要對患者多方麵信息作綜合評估。

  強調問診 問病史是醫生接診患者的必經流程,但每位醫生問診程度卻不盡相同。對心絞痛症狀及冠心病各種危險因素(如吸煙、家族史、糖尿病史等)的詳細詢問,對評估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重視無創檢查 對疑似冠心病的胸痛患者,心電圖(特別是胸痛症狀發作時的心電圖)有時也會帶來重要臨床啟示。

  ●對於症狀不典型、危險因素少、心電圖檢查不支持冠心病或心肌缺血的患者,一般不主張行CAG或介入治療。

  ●可通過冠脈CT等檢查了解患者冠脈解剖情況,但正如本文病例所示,並非具有一定狹窄的病變即需要進行PCI。

  ●功能學檢查明確心肌缺血證據是重要環節。若從患者靜息狀態心電圖上未能捕捉到心肌缺血的有力證據,則需要進一步功能學檢查以明確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我們首先推薦一些無創性功能學檢查,如平板運動試驗、超聲心動圖負荷試驗、核素心肌灌注顯像等。其中,平板運動試驗臨床使用率偏低,究其原因,醫生對此項檢查的認識尚存在一定誤區:①不少醫生高估了平板運動試驗風險,事實上,運動試驗有很好的安全性記錄,其危險性取決於受試者的臨床特征。運動試驗心肌梗死和死亡發生率為0~0.005%。近期幾項研究表明,運動中或運動後需要住院風險≤0.2%,心肌梗死風險約0.04%,猝死風險約0.01%。②不少醫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運動負荷試驗的價值。除對年齡<50歲、無危險因素的年輕女性,平板運動試驗陽性預測值較低外,對其他人群的預測價值不可被低估。

  無創檢查難判斷,再考慮有創檢查 對於一係列無創檢查後仍無法判斷的患者,可考慮進行有創功能學檢查[如冠狀動脈血流儲備(CFR)/FFR等],如明確存在心肌缺血證據,再考慮PCI。對於FFR介於0.75~0.80(“灰帶”)的患者,須根據其病史、症狀及其他檢查結果綜合評估,以明確是否需要行PCI。

  充分認識改善生活方式和強化藥物治療的價值 支架置入僅改變冠脈的解剖結構,若想從根本上治療冠心病,仍需依賴生活方式改變並進行規範強化藥物治療。

  總之,對於穩定性冠心病患者,我們有理由相信,最佳的治療策略應為:結合CAG提供的解剖學信息和FFR提示的心肌缺血證據,針對引起心肌缺血的病變行PCI,以緩解患者心絞痛症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遠期預後;對於CAG存在狹窄,而不存在引起心肌缺血的功能學證據的病變,應給予最優化的藥物治療。[6330601]

  更多專家觀點

  嚴格把握PCI適應證

  北京友誼醫院顧複生教授 強調,對於多數輕度心絞痛患者,應優先考慮優化藥物治療,如仍不能控製心肌缺血發作可考慮介入治療,不推薦常規介入治療。

  顧教授談及1例55歲男性患者,有輕微心絞痛發作,臨床情況穩定,CAG檢查提示前降支約70%狹窄,當地醫院予支架置入治療。患者於術後出現支架內亞急性血栓,進而發展為急性廣泛前壁心梗,最終死於多髒器衰竭。

  該病例值得臨床醫生思考,盡管CAG提示患者前降支存在70%狹窄病變,但患者症狀並不嚴重,且無明確心肌缺血證據,未接受規範藥物治療,是否可考慮先行積極藥物治療,如症狀繼續加重可考慮PCI。

  介入治療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也伴隨一係列風險與新臨床情況發生,臨床醫生應嚴格把握其適應證。(北京友誼醫院 孫誌軍 整理)

  功能學檢查不可回避

  哈佛大學醫學院布朗沃德(Braunwald)教授認為,對於冠心病診斷,病史采集最重要。一旦認為患者有穩定性冠心病,最重要的檢查是運動平板試驗和核素心肌灌注顯像,這對決定患者是否還須接受CAG非常有幫助。如結果提示為低危,他主張行優化藥物治療;如為高危,應行CAG檢查。

  對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生活方式管理十分重要,與戒煙及服用阿司匹林、他汀及抗心絞痛藥物效果相當。他最常用的方案是硝酸甘油、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和雷諾嗪。多數患者接受規範藥物治療後心絞痛症狀被成功控製,尤其是減重並注意飲食健康後,效果更明顯。                                   (姚瑤 整理)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