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突發腹痛 當心內髒動脈瘤破裂1:典型病例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血管外科 周晗 陳忠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1-09-14
導讀

         典型病例:56歲男性患者,因“發現左下腹搏動性包塊1個月,反複疼痛1周”入院。既往患者有高血壓病3年;入院時血壓為180/90 mmHg,左下腹有一個3×3 cm搏動性包塊。CT血管造影(CTA)示腹主、左髂總動脈瘤形成,瘤體最大直徑分別為4.6 cm和3.7 cm(圖1)。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腔內修複術後(圖2)痊愈出院。 

 

專題提要

  內髒動脈瘤發病常較為隱匿,多數患者無明顯臨床症狀,而由常規腹部超聲或動脈造影等檢查發現。一旦出現腹痛、休克等症狀,瘤體或已破裂,重者可危及生命。大多因突發腹痛就診的內髒動脈瘤患者常由急診、普外、泌尿外科等醫生首診,或被誤診為急性闌尾炎、尿路結石、腎絞痛等。動態血壓監測、血常規、超聲及影像學檢查有助於鑒別。接診醫生須控製好患者的血壓及心率,囑其勿劇烈活動、情緒激動,積極治療易增加腹壓的疾病,並請血管外科醫師急會診。

  在治療方麵,對於瘤體不大者,可嚴密隨訪觀察;如有增大趨勢應果斷行外科治療。目前血管腔內治療技術已廣泛開展,利用血管腔內移植物進行的內髒動脈瘤腔內修複治療愈加多見,也有應用多重裸支架覆蓋動脈瘤治療的成功病例報道。此外,在不影響重要靶器官血運前提下,還可行彈簧圈栓塞治療。

  

  典型病例

  56歲男性患者,因“發現左下腹搏動性包塊1個月,反複疼痛1周”入院。既往患者有高血壓病3年;入院時血壓為180/90 mmHg,左下腹有一個3×3 cm搏動性包塊。CT血管造影(CTA)示腹主、左髂總動脈瘤形成,瘤體最大直徑分別為4.6 cm和3.7 cm(圖1)。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腔內修複術後(圖2)痊愈出院。 


    

 

[未完待續,下接《突發腹痛 當心內髒動脈瘤破裂2:腹腔幹動脈瘤腹腔幹動脈瘤 腹腔幹動脈瘤 腹腔幹動脈瘤 

 

  相關檢查

  體格檢查 醫生應對患者的全身狀況,特別是重要器官進行全麵評估。 當瘤體較大時,可觸及搏動性腫塊,髂、脾、腸係膜上及肝動脈瘤,可分別在下腹部或臍周、上腹或左上腹、上腹觸及搏動性腫塊。腎動脈瘤位置較深,難以在體表觸及搏動性腫塊,在相應位置有時可有血管雜音。

  髂動脈瘤體增大到一定程度,瘤內血栓不斷形成,可引起下肢缺血症狀,如下肢血壓下降,脛後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或因瘤體內血塊或鈣化碎片脫落,堵塞下肢動脈引起急性下肢缺血症狀;壓迫髂靜脈可致下肢腫脹;壓迫精索靜脈可致精索靜脈曲張。

  超聲 為內髒動脈瘤的初篩診斷方法,可檢測瘤體直徑;腔內有無血栓,血栓部位、大小、範圍及動脈瘤腔內通道直徑;動脈瘤壁厚度、完整性及搏動幅度;重點了解動脈瘤近遠端瘤頸徑線大小、管壁厚度、規則及鈣化程度。多普勒血流檢查可明確雙下肢各節段血壓,了解有無下肢缺血。

  CTA 對動脈瘤的診斷和測量有明顯優勢,可獲得各個橫切麵圖像,檢測瘤頸、瘤體各個部位徑線大小,形態,以及與毗鄰髒器的關係;還可獲得矢狀麵及合成的二維、三維圖像。

  數字剪影血管造影 是診斷內髒動脈瘤的“金標準”,以往為常規檢查,可準確反映動脈瘤部位、大小與周圍器官關係,現已很少單純用於診斷。 

[未完待續,下接《突發腹痛當心內髒動脈瘤破裂2:腹腔幹動脈瘤》] 

腹腔幹動脈瘤 腹腔幹動脈瘤 腹腔幹動脈瘤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