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周榮斌:AMI診斷新標準

作者:沐雨整理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11-11-01
導讀

         10月13日,在2011長城國際心髒病學會議的冠狀動脈疾病繼續教育課程會場,北京軍區總醫院急診科的周榮斌主任介紹了心肌梗死診斷模式的變遷:從“3選2”到“1+1”。周主任指出,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一直是困擾臨床的問題,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診斷模式形成了從“3選2”到“1+1”的轉變。

長城會-周榮斌

  10月13日,在2011長城國際心髒病學會議的冠狀動脈疾病繼續教育課程會場,北京軍區總醫院急診科的周榮斌主任介紹了心肌梗死診斷模式的變遷:從“3選2”到“1+1”。

  周主任指出,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一直是困擾臨床的問題,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診斷模式形成了從“3選2”到“1+1”的轉變。

  “3選2”診斷模式

  “3選2”是傳統的診斷模式,即如果患者在缺血性胸痛、心電圖動態改變和心髒生化標誌物這3項中存在2項就可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

  “1+1”診斷模式

  隨著敏感性和特異性更高的心肌壞死生化標誌物——心髒肌鈣蛋白(cTn)的推廣和應用,特別是對梗死病理學的認識,以及新的影像學技術的進展,心肌梗死概念有力新的進展。研究顯示,應用心髒肌鈣蛋白T(cTnT)升高作為心肌梗死診斷標準,與CK相比,診斷率增加74%,與CK-MB相比,診斷率增加41%。

  2007年10月,歐洲心髒病學會(ESC)、美國心髒病學會(ACC)、美國心髒學會(AHA)和世界心髒聯盟(WHF)聯合頒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統一定義,並首次按照病因將心肌梗死分為5型。定義為:當臨床上具有與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壞死證據時,應被稱為心肌梗死。從而產生了“1+1”診斷模式:心髒生化標誌物(cTn最佳)水平升高超過參考值上限99百分位值,同時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證據之一:①缺血症狀;②心電圖提示新發缺血性改變;③心電圖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④影像學證據提示新發局部室壁運動異常或存活心肌丟失。

  對心肌梗死診斷模式變遷的思考

  周主任表示,“3選2”模式不可淘汰,其在急診工作中更有助於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爭取救治時間。新指南從病因和病理學對心肌梗死進行了分類,使心肌梗死的診斷更具準確性和實用性。無論使用何種模式或標準,心肌梗死的診斷均應該是一個綜合的判讀。在“1+1”模式中不可隻注重心肌損傷標誌物的價值。

  總之,從“3選2”到“1+1”診斷模式的變化,是人類對急性心肌梗死認知的進展。在這個認知過程中,心肌損傷標誌物尤其是cTn上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但無論診斷模式或標準如何變化,臨床醫師均應認識到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是一個綜合判讀的結果,不可過度依賴指南。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