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接觸放射線對身體有害,而從事心髒介入工作的醫務人員長期在放射線下工作,因此需要提高防護意識,患者、術者本人、助手、護士和技師,都將在術者的“腳下留情”中獲益。新型的大型X光機擁有更好防護裝置,對術者和患者更安全,我們無需過於懼怕,但必須做好防護,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照射。總之,既然我們選擇了心髒介入這一職業,無法逃避放射線,那就應學會如何在盡量少的放射線下完成工作。客觀地說,對於一位術者,如果能實施良好的放射防護措施、懂得把握合適的介入操作以及綜合考慮患者各項風險因素,那麼,無論術者還是患者都不會發生災難
長期接觸放射線對身體有害,而從事心髒介入工作的醫務人員長期在放射線下工作,因此需要提高防護意識,患者、術者本人、助手、護士和技師,都將在術者的“腳下留情”中獲益。
新型的大型X光機擁有更好防護裝置,對術者和患者更安全,我們無需過於懼怕,但必須做好防護,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照射。總之,既然我們選擇了心髒介入這一職業,無法逃避放射線,那就應學會如何在盡量少的放射線下完成工作。客觀地說,對於一位術者,如果能實施良好的放射防護措施、懂得把握合適的介入操作以及綜合考慮患者各項風險因素,那麼,無論術者還是患者都不會發生災難性的放射性損傷。
放射性損傷風險評估
術前篩查放射性損傷高風險人群
放射性損傷高風險人群主要有:① 體重>150 kg;② 手術過程複雜[如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③ 最近在上胸部以上進行過放射治療者;④ 分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者(2個月內進行同1支血管PCI或1個月內進行另1支血管PCI)。
除此之外的危險因素有吸煙、種族差異 (淺色毛發者)、某些疾病(如甲亢、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結締組織病等)。另外,抗腫瘤藥可能增加放射敏感性。
選擇手術入路
經橈動脈入路與經股動脈入路所攝入的放射線劑量是否存在差異,還在爭議中。較早期研究認為,經橈動脈入路比經股動脈入路攝入的放射線劑量明顯增加,且熟練的術者與新手在操作時攝入的放射線劑量也存在明顯差別。而近年來,隨著橈動脈技術的不斷成熟/術者學習曲線明顯縮短,有新近研究證實,兩種入路的放射線劑量已無明顯差別。
在2009年經導管心血管治療(TCT)會議上,來自英國斯塔福德郡大學醫院的吉姆·諾蘭(Jim Nolan)報告的研究顯示,對單支血管PCI和多支血管PCI分別進行經橈動脈入路與經股動脈入路的比較,發現所用透視時間和放射線劑量無顯著差異。
監測放射線劑量
評估放射性損傷風險有以下放射線劑量參數:
● 評估皮膚損傷常規使用 參照點劑量(RPD);
● 評估放射線致癌風險使用比釋動能-麵積乘積(KAP);
● 皮膚劑量峰值 (PSD)是潛在皮膚損傷的最佳參數,但現在無法實現實時監測,也沒有合適方法提供圍術期指導,因此有人提出換用空氣比釋動能基準點(RPAK)作為實時監測參數及隨訪依據,如劑量在5000 mGy內較安全,風險獲益比相對合理,若高於7000 mGy則須增加隨訪。
巴爾特(Balter)等在《放射學》(Radiology 2010,254:326)雜誌報告皮膚照射劑量>5 Gy有臨床意義。
目前心導管室進行放射線劑量監測技術仍不成熟,大多數心導管室介入醫生通過透視時間來計算某次介入手術的放射線劑量,實際上,透視時間不能作為可以應用的放射性損傷風險評估參數的替代。
但是,關於醫務人員和患者暴露在放射線下的安全劑量尚不清楚,因而至今並沒有對介入治療應該使用多少放射線劑量給出可執行的限製性規定。
放射防護策略
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所有工作人員進入導管室均應身著鉛衣,術者如發現導管室內有工作人員未著鉛衣,應在此人離開導管室後才踩腳閘。
護士/技師在放射線機旁幫助照顧患者時,術者應停止使用機器(搶救時除外),待其離開後再繼續進行。
另外,應按照較理想的方式使用放射線儀器。
調整床板和探測器位置
術者應盡量升高床板至最接近探測器的地方,使患者盡量貼近探測器(圖1),能減少患者放射線的攝入量,減少放射線對患者的損害。
選擇較低劑量透視模式、監測劑量提醒裝置
長時間選擇高劑量透視模式,雖然能獲得更佳圖像質量,但放射線劑量無疑會相應增加(圖2)。
因此,如果條件允許(圖像基本清晰),盡量選擇在較低劑量透視模式進行操作,且不要過於放大影像,在不影響操作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腳閘使用時間(即在不需要時及時鬆開腳閘),這樣可明顯減少放射線劑量。
國外文獻建議,應在導管室內加裝放射線照射劑量累計顯示器(圖3)。在導管室內工作時,放射線照射劑量累計顯示器應盡量放大文字並適當閃爍,提醒工作人員注意。
控製手術時間、變換投照體位
透視時間盡量少於50分鍾,如果超過50分鍾,術者應高度警惕此患者將來發生放射性損傷的可能性,應在介入術後的常規隨訪時予以重視。。
如果患者存在前麵所述1個以上的風險因素,術者應當縮短手術時間和避免同一個投照體位,當全部風險因素均存在時更應給予足夠重視。
有時外周血管迂曲成角增加了手術難度,從而增加了放射線投照時間。因此,如果事先知道是較高難度的介入手術,術者應避免選擇不熟悉或較為困難的手術入路。
盡量不長時間使用高風險投照體位 (如:側位/ 左前斜位+頭位/尾位),並注意術中應經常變換患者體位。
開發網上監測係統
有專家在文獻中建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研發人員能開發一種監測係統,通過網絡由專業人士協助監測放射線劑量是否過量(由醫護人員提供單位時間內接受的放射線劑量數據)、相關人員是否需要短暫休整等。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