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在第十屆中國介入心髒病學大會(CIT)開幕式上,大會主席、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高潤霖院士回顧了我國經皮介入心血管治療的發展。
【報告視頻點擊觀看】
3月16日,在第十屆中國介入心髒病學大會(CIT)開幕式上,大會主席、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高潤霖院士回顧了我國經皮介入心血管治療的發展。
我國首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是1985年鄭笑蓮教授在西京醫院實施的,病例報告在1986年發表。1988年,我國首次報告了用激光進行冠狀動脈成形術,當時僅有幾個中心進行,並在2005年停止實施。冠狀動脈溶栓加PTCA治療急性心肌梗死(AMI)研究始於1989年,直接PTCA治療AMI和AMI並發的心源性休克始於1990年。1989年開始經皮血管腔內斑塊旋切術,1994年開始實施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旋磨術。
1992年,首個裸金屬支架(BMS)被置入,2001年藥物洗脫支架(DES)置入術在北京和廣州同時開展。之後,我國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迅速發展,截至2011年,全國共登記了332992例冠脈介入治療病例,涉及全國1053個導管室,其中3.0%的患者為左主幹病變。
作為中國最大的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醫院2004-1010年間行PCI例數達34223例,左主幹PCI比例為4.9%,左主幹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比例為37.5%。有趣的是,盡管,PCI數量逐年增長,不過左主幹PCI比例則穩定在3%~5%左右,表明7年前,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醫生就已經執行了現有的PCI定義和標準。數據表明,阜外醫院左主幹PCI99.1%都為擇期PCI,多數患者的Syntax評分<33,手術成功率為98.6%。
此外,結構性心髒病介入治療也有很大發展。自1985年廣州實施了首例經皮氣囊二尖瓣成形術後,治療病例數逐年增長。到2008年,全國10個主要中心實施了12644例經皮二尖瓣成形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有4個中心在研究,但是由於器械正等待SFDA的審批,這種治療尚不能進行推廣。其他結構性心髒病如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室間隔缺損的經導管治療也都有了10多年的發展。
到2010年6月,57835例先天性心髒病患者進行了經皮介入治療。據統計,5年間在21所醫院有9311例室間隔缺損患兒得到治療,手術成功率為96.4%,其中,0.09%置入了永久性起搏器,死亡率為0.05%。
2007年,阜外醫院在實施了亞洲首例雜交手術。目前,一站式雜交術可用於治療多支血管冠脈病變、複雜先天性心髒病以及主動脈疾病。
2012年2月29日,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實施了首例頑固性高血壓經導管去腎神經術,目前該器械也在等待SFDA審批。
高院士指出,臨床研究推動了治療器械的發展。不過,目前達到的病例數目仍不能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我國的創新性研究仍較缺乏,不同地區在培訓和PCI應用技術方麵存在不平衡,技術培訓仍非常重要。同時,衛生部的PCI規範和監督管理措施需要推廣和應用,國際和國內學術交流也需要不斷加強。總體上,心血管醫生應對與PCI的應用推廣以及PCI 質量的不斷改善充滿信心。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