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陳先生是一名營業員,一次在工作中與顧客發生激烈衝突後被扣罰獎金,本人為此煩惱失眠。1個月後的一天,陳先生半夜突發頭暈、頭痛、嘔吐、胸悶、胸痛、心慌、氣急,到一家區級醫院急診就診,發現其血壓驟升至180/110mmHg,心率140次/分,心電圖提示為心肌缺血性改變,當時被診斷為“高血壓腦病、冠心病、心絞痛和心力衰竭”。經過給氧輸液等對症治療後……筆者會診後,將診斷改為“急性焦慮症,驚恐發作”。
通過這個病例可以看出,同時治療心血管疾病與心理疾患,並實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美國學者報告,在近期死亡的230萬人中,其真正的死亡原因為,19%死於煙草,14%源於飲食不合理和缺少運動,22%由於心理障礙,以上的死亡原因占死亡人數的45%。也就是說,有45%的死亡原因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心理調節加以解決。從這裏即可以看出雙心醫學(心血管和心理)與行為醫學(飲食行為、煙酒為、運動行為與心理行為)的重要性。心髒病患者抑鬱焦慮發生率高,但醫師識別率低1993年,時任中國醫師協會會長殷大奎指出,在以胸悶胸痛、心慌氣急為主訴的患者中,很多單純按照心血管疾病進行治療並不能解決問題,調查後發現,這些患者的心血管症狀僅為表麵現象,而其本質卻是焦慮、緊張、恐懼以及悶悶不樂等心理症狀。臨床上,這類患者占了以心血管症狀為主訴患者的一半以上,但是心血管專業的醫生僅能識別出其中的15.9%,誤診率高達84.1%。
2008年,中國醫師協會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長沙五大城市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在綜合性醫院的門診中,以焦慮、抑鬱為主的心理障礙發生率為19.97%,醫師僅能識別出其中的24%,誤診率達到76%。
通過上麵兩個病例可以看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包括了合理膳食、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和心理平衡。研究顯示,在真正達到這四大基石的要求後,也就達到了和諧,可使心髒病和高血壓的發病率降低50%,腫瘤的發生率降低33%,可使國人的預期壽命延長2年以上;從整體上說,可使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發生率減少33%~55%,大大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現為焦慮或抑鬱
在上海對伴或不伴心理障礙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進行的一項隨訪顯示,伴或不伴心理障礙,患者的預後有很大差異。具體結果如下。
甲組30例患者,伴有顯著的煩躁和焦慮症狀;乙組50例患者,其年齡、性別和心梗麵積與甲組具有可比性,但不伴有煩躁和焦慮症狀;兩者隨訪的結果分別是:①甲組患者胸痛嚴重,每天應用呱替啶3支以上的占84%,而乙組僅為29%;②甲組患者心梗範圍擴大的達到1/3,乙組為0;③甲組患者中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達到86%,而乙組為32%;④甲組患者的死亡率達到53%,而乙組僅為4%。可見,與不伴煩躁焦慮症狀的心梗患者相比,伴有嚴重煩躁焦慮的心梗患者,其症狀和預後要嚴重得多。
2003年紐約的沙列(Sarel)教授報告,100例急性心梗患者伴有抑鬱症,給予舍曲林治療16周,結果顯示,舍曲林可有效治療心梗伴有抑鬱症的患者,抑鬱症狀越嚴重,治療效果越好。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