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

雙心醫學與行為心髒病學

作者:cmt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2015-03-12
導讀

38歲的陳先生是一名營業員,一次在工作中與顧客發生激烈衝突後被扣罰獎金,本人為此煩惱失眠。1個月後的一天,陳先生半夜突發頭暈、頭痛、嘔吐、胸悶、胸痛、心慌、氣急,到一家區級醫院急診就診,發現其血壓驟升至180/110mmHg,心率140次/分,心電圖提示為心肌缺血性改變,當時被診斷為“高血壓腦病、冠心病、心絞痛和心力衰竭”。經過給氧輸液等對症治療後……筆者會診後,將診斷改為“急性焦慮症,驚恐發作”。

筆者曾請詢問沙列教授,上海發現急性心梗患者的表現是以急性焦慮為主,而以美國和歐洲7國協同研究的SADHART試驗中卻發現都是抑鬱症,這是為什麼?沙列教授表示,美國和歐洲7國研究的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心內科治療1個月,症狀穩定後才交給精神科醫師開始研究的,而上海報告的病例是在急性心梗發生後當天,由心內科醫師進行調查的。因此,可以認為急性心梗患者心理障礙的早期表現是焦慮症,而1個月以後的表現才是以抑鬱症為主。雙心醫學還是行為心髒病學?

如前所述,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同時存在精神-心理障礙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約50%心血管病患者存在焦慮;45%心血管病患者伴有抑鬱。大量研究證實,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性疾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處理不當可導致疾病惡化。由於牽涉到兩個學科,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容易誤診誤治,甚至導致過度進行冠脈造影、安裝支架等檢查治療,浪費大量醫療資源,卻不能及時解決患者的痛苦。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胡大一教授提出了雙心醫學(Psycho-cardiology)概念。

雙心醫學指的是心血管內科、心理醫學交叉形成的學科,其重視診治心血管疾病及同時存在的心理問題,提倡心血管和心理的“雙心”健康,追求心身完整,為患者提供必要的人文關愛環境、心理支持和治療,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同時,由於避免了過度檢查和對心理疾病的誤診,深受患者讚許。

雙心醫學同時解決了患者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礙,突破了傳統醫學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式,提高了醫療質量,但其僅涉及四大健康基石之一的心理平衡,而對於防治心血管疾病極為重要的合理膳食、適量運動以及戒煙限酒三大健康基石均未涉及,而行為醫學卻包含了膳食行為、運動行為、煙酒行為和心理行為,因此,筆者十分讚同紐約洛維斯基(Rozanski)教授提出的“行為心髒病學”(BehavioralCardiology),因為行為心髒病學這一名詞涵蓋了四大健康基石的全部內容。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