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

神經為何難再生

作者:陳 琳 敖 強 左煥琮 來源:健康報 醫生頻道 日期:2015-03-19
導讀

         因而,骨髓單個核細胞早已被用於大鼠、兔、犬、猴等動物模型的周圍神經缺損修複實驗,並獲得很多成果。而生理鹽水對照組未見神經明顯再生修複,與骨髓單個核細胞組和自體神經移植組相比具有顯著差異。

  周圍神經損傷是臨床常見的致殘性疾病,與中樞神經係統相比,周圍神經結構較簡單,也比較容易再生,隨著顯微外科設備和技術的發展,周圍神經損傷的臨床治療效果不斷提高。對缺損間隙較短者,可直接精細縫合或小間隙套管修複;缺損距離較長時,則需采用神經組織移植或神經導管橋接。由於自體神經移植供體的不足和當前臨床用神經導管的局限,對於長段、粗大神經缺損以及多發性神經損傷的治療,仍具很大挑戰,因為要想讓神經更好地再生,需要為它提供很苛刻的條件。

  神經再生 需要開辟“單間” 

  很早以前,人們就已發現神經再生需要有自己的“單間”,即一段獨立的神經導管,為神經再生提供空間,也避免周圍瘢痕組織侵入。然而問題是,這個“單間”拿什麼做,要怎樣做?

  神經導管又稱神經再生室,是用於修複神經缺損的載體。尋找、發明和組合各種能用於修複的組織材料,製備生物活性導管,構建組織工程化神經是近年的研究熱點。在早期,人們嚐試過各種導管材料,從動脈、靜脈到矽膠材料,但應用中卻發現它們要麼無法根據神經粗細調節管徑,要麼長期遺留在患者體內,壓迫神經,需要重新手術取出導管。如今,組織工程化神經為提高長段、粗大周圍神經缺損的修複帶來了新的希望。

  根據他人的經驗,我們選擇殼聚糖製成了可降解高分子導管。殼聚糖,可以在體內降解為單糖,是一種良好的修複材料,對神經細胞基本無毒害作用。近年來,有許多關於殼聚糖神經導管修複神經損傷的應用報道,研究方向由早期的使用單一材料的導管修複神經缺損,逐漸發展到使用複合型導管。

  至於可吸收,應該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方向。目前研究顯示,實驗動物山羊的周圍神經生長大約需要一年到一年半,這期間神經導管的結構需要維持足夠長的時間,以允許纖維蛋白基質的形成,來連接缺損神經近端和遠端神經殘端。一旦最初的纖維蛋白基質形成,神經支架應在合理時間內降解。否則,神經再生可能延遲,塌陷擠壓導管管腔,引起神經外層纖維化,從而妨礙神經再生和成熟。

  神經再生 需要借助“外力”

  理想的導管並不是唯一可以幫助神經修複的條件,目前認為,要想提高修複神經的長度、直徑以及再生速度,需要積極探索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導管,例如與各類種子細胞複合,形成組織工程化人工神經

  骨髓單個核細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在一定條件下可自我複製;並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可以分化成多種細胞。對於神經修複而言,這種細胞最大優點還在於方便自體移植,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營養因子,促進軸突再髓鞘化以及抑製神經元凋亡等。因而,骨髓單個核細胞早已被用於大鼠、兔、犬、猴等動物模型的周圍神經缺損修複實驗,並獲得很多成果。

  不過,常用的實驗動物(包括猴,其神經也比人類細得多)畢竟與人體存在著很大差距,尤其是很多實驗選用小型動物,自體骨髓單個核細胞取材過程就會造成動物死亡,因而它到底對神經再生有著怎樣的促進作用很難推測。由此我們嚐試應用大型哺乳動物——山羊進行研究,采集其自己的骨髓,並希望以此提高研究的臨床轉化可能。

  幸運的是,經過一係列研究,我們最終證實殼聚糖導管 + 自體骨髓單個核細胞,構建的組織工程化人工神經,可以修複山羊腓總神經缺損 30 mm,效果與自體神經移植相似:動物行為學改善接近正常狀態;再生神經的傳導速度與自體神經移植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新生神經纖維直徑較正常細,髓鞘較正常為薄,密度增大,但再生軸索貫通橋接物全長。而生理鹽水對照組未見神經明顯再生修複,與骨髓單個核細胞組和自體神經移植組相比具有顯著差異。

  

分享:

相關文章

評論

我要跟帖
發表
回複 小鴨梨
發表

copyright©醫學論壇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複製、轉載或鏡像

京ICP證120392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7198  京ICP備10215607號-1  (京)網藥械信息備字(2022)第00160號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
*我要反饋: 姓    名: 郵    箱: